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翻译
陆澄问:“明白了至善就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存在于我的心中,我的心就是至善的归宿,这样就不会像从前那样纷杂地向外界求索,心志就能够安定。
心志安定就不会被扰扰攘攘所困而能静,静而不妄动就能心安,心安就能一心一意专注于此处。
千思万想,务求必定要体认这至善,这就是能够通过思虑而有所得。
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阳明先生说:“大体上是正确的。
”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八】的翻译。
注释
1. 知至善:理解最高善,《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吾性具吾心:本性具足于心中,源自陆九渊“心即理”说
3. 纷然外求:指朱熹格物穷理之法,阳明认为这是“析心与理为二”
4. 定静安虑:出自《大学》知止修养序列
5. 能虑而得:语出《大学》“虑而后能得”,阳明释为“良知自然发用”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八】的注释。
评析
此段对话展现了阳明心学“心即理”说的实践路径。陆澄通过《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修养次第,推导出“至善内在于心”的结论,体现了门人对心学核心教义的消化吸收。阳明“大略亦是”的评语,既肯定其基本方向,又暗含对过度逻辑推演的保留,提示真知须在事上磨砺方能实证。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八】的评析。
赏析
本段语录呈现阳明教学“接引有方”的艺术特征。陆澄之问实为对《大学》经文的创造性诠释,将外在道德规范(至善)完全内化为心性本体,其推导过程严整有序,显示门人对心学话语体系的熟练掌握。阳明“大略亦是”的四字评断,既避免直接否定挫伤学人自信,又以“大略”二字留下深化空间——暗示真良知非逻辑推演可得,须破除对修养次第的执著。这种教学方式深得禅宗“不说破”三昧,在肯定中蕴含超越,在简答里暗藏机锋,使问者既能巩固所学,又知向上更有境界。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八】的赏析。
辑评
1. 明·李贽《焚书》:“陆原静此问,已是剥肤见骨,然‘千思万想’终落第二义。先生‘大略’二字,如金刚王宝剑。”
2.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澄公‘志定’以下诸语,颇得静中滋养功夫,然犹在境界中作活计。先生‘大略’云者,欲其更向动处勘验耳。”
3.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陆澄所悟,尚属知解范畴。阳明‘大略亦是’之评,实开‘知行合一’之机,非真悟者不能道此。”
4. 近代·钱穆《阳明学述要》:“此处可见阳明教法之活,‘大略’二字既保学者自信,复杜其执著,较朱子‘一字不可易’之态度更契心学本旨。”
5. 陈来《有无之境》:“陆澄的表述仍带有程朱理学修养论的逻辑化特征,阳明用‘大略’提示其良知本体并非通过阶段性修养所能获得。”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