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陆澄)请教格物的含义。
阳明先生说:“格,就是纠正的意思。
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意念使之回归到正道上。
”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一】的翻译。
注释
1. 格物:儒家重要概念,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
2. 先生:指王守仁(阳明先生)
3. 正:纠正、匡正
4. 不正:偏离良知的意念
5. 归于正:回归良知本体
6. 传习录:王阳明语录体著作
7. 陆澄:王阳明弟子
8. 门人:学生
9. 捲上:上卷
10. 录:记录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一】的注释。
评析
此则语录以精炼对话展现心学核心命题,通过“格者正也”的字义重构,将朱熹“穷究事物之理”的认知性格物转化为“匡正内心意念”的实践性工夫。双重“正”字的循环阐释,既凸显主体能动性又暗含“心即理”的本体论预设,体现阳明学“即知即行”的鲜明特质。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一】的评析。
赏析
此段看似简短的对话实为宋明理学转型的关键节点。阳明先生对“格物”的创造性诠释,首先通过训诂学方法破解思想困局——“格者正也”既承续《孟子》“格君心之非”的用法,又突破汉儒郑玄“格,来也”与朱熹“格,至也”的传统注疏。其“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递进式定义,构建起完整的心学工夫论:前一个“不正”指被私欲遮蔽的意念状态,后一个“正”即《大学》所谓“明明德”的本来面目,而“归于”二字则生动展现良知自我复归的动态过程。这种阐释将外在认知活动彻底内化为道德修养,使《大学》八条目形成以“诚意”为枢纽的有机整体,正如阳明在《大学古本序》所言:“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全段通过师徒问答的现场感,在平常语中蕴含哲学革命的力量,堪称“致良知”教法的精微注脚。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一】的赏析。
辑评
1. 明·王畿《龙溪先生全集》:“先师‘格者正也’之训,真千古未发之秘,盖倒翻朱子‘即物穷理’窠臼,直指本心功夫。”
2.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阳明以‘正训格’,实本孟子‘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然特别‘归于正’三字,尤见体用一源之妙。”
3. 近人钱穆《阳明学述要》:“‘正其不正’是功夫,‘归于正’是本体,此即‘即功夫即本体’之阳明精义。”
4. 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此条可与第6条‘心即理’、第137条‘知行合一’互参,共构成阳明哲学三大支柱。”
5. 杜维明《青年王阳明》:“双重‘正’字的修辞运用,既含道德判断又具实践指向,将《大学》‘新民’功夫收摄为‘明明德’的自证。”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