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暮色中东林寺旁再度登山,
峰顶高僧筑有幽静禅院。
藤萝缠绕的石阶参差起伏,
深涧水声与高下树林相和鸣。
慧远法师修佛却融汇儒学,
陶渊明好酒不肯入白莲诗社。
我既爱山林又难舍官身,
同是天地间避世之人。
我吟咏白云却知音稀少,
唯见青山颔首流泉自奔泻。
月照壑底忽闻惊雷炸响,
夜半狂风掀动屋上陶瓦。
以上为【庐山东林寺次韵】的翻译。
注释
次韵:依原诗韵脚唱和
东林寺:庐山名刹,慧远创立净土宗之地
兰若:梵语“阿兰若”简称,指清净修道处
云萝:云雾与藤萝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主张“儒佛合明”
渊明嗜酒:陶渊明与慧远交往却拒入白莲社
避人者:化用《论语》“贤者避世”之意
山自点头:用“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典故
以上为【庐山东林寺次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庐山胜迹为依托,展现儒家士大夫的出处抉择。前四句以“云萝磴道”“水声深涧”的幽深意象,构建出遗世独立的物理空间;中间四句通过慧远、陶潜的历史参照,在佛儒酒隐的多重维度中定位自我;后四句以“白云听寡”的孤独与“山点头泉自泻”的自然相应,最终在“惊雷”“风掀瓦”的暴烈意象中,暗示内心不可调和的矛盾。全诗在山水描写中注入深刻哲学思考,形成独特的“心学山水”范式。
以上为【庐山东林寺次韵】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古堪称王阳明“心外无物”哲学的诗意呈现。诗人将登山过程转化为三重境界的攀登:首四句写物理空间之登,在“云萝磴道”的艰险中暗喻求道历程;中四句写历史时空之登,通过慧远“援儒”与渊明“拒社”的对照,展现儒释道三教在庐山的思想交锋;末四句写心灵境界之登,“白云听寡”既用陶渊明“白云”意象,又含“阳春白雪”之喻,而“山点头泉自泻”的自然反应,正是“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体现。最妙在结尾陡转——“惊雷”“风掀瓦”的暴力性意象,既打破前文建立的超然意境,又揭示出士人“爱山恋官”的永恒困境:即便在佛国净土,仍难逃现实政治的雷霆震动。这种于平静中藏惊雷的笔法,正是阳明心学“事上磨练”精神的诗化表达。
以上为【庐山东林寺次韵】的赏析。
辑评
明·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先生游东林诗‘我亦爱山仍恋官’之句,可见儒者经世怀抱与林泉雅致未尝相隔。”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五:“阳明诗直抒胸臆,如‘同是乾坤避人者’,便是‘万物一体’仁心流露。”
清·陈田《明诗纪事》丁签卷九:“文成东林次韵,骨力沉雄,结语奇崛,是其所为‘知行合一’之注脚。”
以上为【庐山东林寺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