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孔子,只是被自己的见闻苦苦遮蔽迷障。
如今我直接指给你们看这真实面目,它无非就是良知,再不必怀疑。
以上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的翻译。
注释
1. 仲尼:孔子字仲尼,此处代指圣人之心
2. 闻见:指后天接触的知识见闻,王阳明认为过度依赖外知会遮蔽本心
3. 遮迷:遮蔽迷惑,语类佛家“客尘遮蔽”之说
4. 真头面:禅宗常用话头,指本来面目、真实自性
5. 良知:王阳明心学核心概念,指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意识
以上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阳明心学的纲领性诗篇,以直截了当的比喻和斩钉截铁的论断,阐发“心即理”的核心思想。首句以“仲尼”为喻,确立圣贤之性的普遍存在;次句点明良知被遮蔽的根源;后两句以师者口吻直指本体,用“更莫疑”的断语强化对良知的绝对自信,全诗语言通俗而义理精深,堪称心学诗化的典范。
以上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堪称阳明心学的诗化宣言。首句“个个人心有仲尼”以惊世骇俗的论断开篇,将孔子这一千古圣贤符号内化为每个人的本然属性,彻底打破圣凡界限,这种平等观既承袭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又比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更具体化。次句“自将闻见苦遮迷”直指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弊端,认为向外求索的学问反而成为明心见性的障碍,与他在《传习录》中批评“世儒教人涉猎求知”的观点完全一致。后两句展现教育家姿态,“而今指与真头面”的“指”字暗合禅宗“直指人心”的教学方法,而“只是良知更莫疑”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收束,其中“只是”“更莫”两组副词层层加固,将良知的唯一性和绝对性推至极致。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立本—破障—指真—定信”的完整逻辑链,其口语化表达与精深哲思形成的张力,正是阳明“知行合一”理念的完美示范。
以上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阳明‘个个人心有仲尼’诗,此是先生点化人处,直截根源,更无假借。”
2. 刘宗周《人谱类记》:“王门‘良知诗’四首,首章尤吃紧,破尽世人外求之病。”
3. 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师尝示诸生此诗,曰:‘尔身各各有天真,何必劳劳问外人’。”
4.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这首诗意蕴堪比慧能‘本来面目’偈,标志中国哲学由理学向心学的诗性转向。”
5. 陈来《有无之境》:“诗中‘真头面’与‘良知’的等同,体现阳明将禅宗本体论转化为儒家道德本体的思想特征。”
以上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