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听说浮山脚下,幽深林木环绕着石溪。
何时才能拂衣归隐,在三十六岩间栖居。
以上为【与商贡士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商贡士:名未详,明代科举中乡试合格者称贡士
2. 浮山:传说中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3. 拂衣:归隐动作,谢灵运《述祖德诗》"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4. 三十六岩:道教洞天福地,《云笈七签》"霍林洞天有三十六岩"
5. 石溪:山间溪流,常代指隐士居所
以上为【与商贡士二首】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简淡笔墨勾勒理想栖居图景,通过"浮山深林"的自然意象与"拂衣岩栖"的人生抉择,展现王守仁心学思想中的隐逸维度。诗人巧妙将地理实景("浮山麓")与道教洞天("三十六岩")相融合,在二十字间完成从尘世到精神家园的诗意跨越。
以上为【与商贡士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前两句以"见说"起笔,暗示所描写的浮山景致并非亲身经历,而是心向往之的精神图景。"深林绕石溪"的环绕结构,暗合《周易》"坎卦"的险阻象征,却以"绕"字化解为自然护卫。后两句"何时拂衣"的设问,既承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召唤,又融汇道教洞天思想,"三十六岩"作为量化空间,与"深林石溪"的模糊描写形成虚实相生之境。全诗在五绝短制中蕴含多重时空:既有现实与理想的张力,又具人间与仙境的叠影,实践了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的哲学观照。
以上为【与商贡士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阳明子'何时拂衣去'之叹,非真忘世也,其《咏良知》'个个心中有仲尼'正见此身不离尘世而心超物外。"
2.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诗'三十六岩栖'与朱子'武夷棹歌'同具洞天意识,然朱子见理趣,阳明见心体。"
3. 今·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此诗作于正德五年庐陵知县任上,'拂衣去'的诉求与其《归兴》'归去休来归去休'形成思想互文,反映仕隐张力中的精神探索。"
4. 今·杜维明《青年王阳明》:"'深林绕石溪'的环形意象,与其龙场悟道时'石椁'经验内在相通,均体现隔绝外缘返观内心的修行路径。"
以上为【与商贡士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