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先生说:“孔子从来不写他不清楚的事,颜回有不好的地方没有不自知的,这正是圣人之学的真正脉络。”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二】的翻译。
注释
不知而作,出自《论语·述而》第二十七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未尝不知,出自《易经·系辞下》第五章:“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不知而作:语出《论语·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指不了解真相就凭空创造或妄行动作。
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语出《周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指颜回一旦心中产生不善的念头,没有不自知的。
圣学:指孔孟以来的儒家正统学问。
真血脉路:比喻最根本、最核心的传承与路径。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二】的注释。
评析
这段语录虽然简短,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高度浓缩。他通过并举儒家两位核心圣人——孔子与颜回的美德,来揭示“圣学”的根本所在。孔子的“无不知而作”体现了其知行合一的真诚无妄,一切行为发端于本心的真知,而非私意或虚妄。颜回的“有不善未尝不知”则体现了其良知如同明镜,对内心最微小的“不善”念头都能瞬间察觉,这是“慎独”与“省察”功夫的极致。王阳明将这两种品质并称为“圣学真血脉路”,意在强调:圣人之学的核心,不在于外在的知识积累或事功建立,而在于向内体认并时刻葆任那颗本自真诚、本自明觉的“良知”之心。前者是良知本体的自然发用,后者是致良知功夫的切实体现。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二】的评析。
赏析
此段语录的深刻之处在于其精炼与深刻。
典范并举,揭示本体与功夫:王阳明巧妙地选取了儒家传统中两位标志性人物。孔子代表的是“圣人”境界,其“无不知而作”是良知本体全然呈现、行为自然中节的理想状态。颜回代表的是“贤人”的修行功夫,其“未尝不知”是时刻做省察克治、恢复良知的实践过程。两者结合,完整地揭示了心学从本体到功夫、由功夫复本体的核心路径。
语言极简,义理极丰:全句仅二十余字,却包含了两个经典出处,并精准地提炼出其与心学思想的契合点。用“真血脉路”这一生动比喻,将深奥的哲学义理转化为清晰可感的修行指南,极具冲击力和指导性。
心学宗旨的浓缩表达:这句话完全可以被视为“致良知”宗旨的另一种表述。“无不知而作”要求意念发动处必须真诚,源自良知;“有不善未尝不知”则要求必须有敏锐的良知监察能力。二者共同确保了从心念到行为的全过程都处于良知的统摄之下。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二】的赏析。
辑评
(明)刘宗周《阳明传信录》:“此是先生(王阳明)指出真血脉路,最为简切。‘无不知而作’,是良知本体;‘未尝不知’,是致知功夫。合之则圣学无余蕴矣。”点评:刘宗周的评点极为精当,他清晰地指出,王阳明在此是将孔子的境界归于“良知本体”,将颜回的功夫归于“致知功夫”,二者的结合完整地涵盖了圣学的全部精义。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先生(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宗旨……拈出‘无不知而作’与‘有不善未尝不知’,皆是良知用力处。前者戒自欺,后者贵自谦,此是破的之语。”点评:黄宗羲从功夫论的角度阐释,认为这两点都是“致良知”的具体实践:前者是戒除自欺,保持意念的真诚;后者是保持自觉,不放过任何过失。他称赞此为“破的之语”,即一语中的。
(近代)钱穆《阳明学述要》:“阳明常喜合言孔、颜乐处。此处谓‘无不知而作’与‘有不善未尝不知’,乃是圣学真血脉。此即良知之真诚恻恒与良知之明觉精察也。非真见得良知下落,不能道此。”点评:钱穆先生点明了王阳明喜好将孔子与颜回并称的特点,并将这两种品质分别对应为良知的“真诚恻恒”(情感与道德动力)与“明觉精察”(认知与觉察能力),认为这体现了王阳明对良知内涵的深刻把握。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