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经典诗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
jiǔ huà shān xià kē xiù cái jiā。
九华山下柯秀才家。
wáng shǒu rén。
王守仁。
cāng fēng bào céng zhàng,
苍峰抱层嶂,
cuì pù rào shuāng xī。
翠瀑绕双溪。
xià yǒu yōu rén zhái,
下有幽人宅,
luó shēn kè dào mí。
萝深客到迷。
以上为九华山下柯秀才家的拼音版。
王守仁 · 明代 · 文
或问“至诚前知”。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韩、范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而不得谓之闻道者,果何在乎?苟曰此特生质之美耳,则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困勉者乎?愚者窍云,谓诸公见道偏则可,谓全无闻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然乎?否乎?”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
问“志至气次”。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二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
王守仁 · 明代 · 诗
长安有路极分明,何事幽人旷不行?遂使蓁茅成间塞,仅教麋鹿自纵横。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迷途却浪惊。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
元日昏昏雾塞空,出门咫尺误西东。人多失足投坑堑,我亦停车泣路穷。欲斩蚩尤开白日,还排阊阖拜重瞳。
初日曈曈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
予有西湖梦,西湖亦梦予。三年成阔别,近事竟何如?况有诸贤在,他时终卜庐。但恐吾归日,君还轩冕拘。
苏轼 · 宋代 · 文
熙宁四年二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苏轼,谨昧万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近者不度愚贱,辄上封章言灯事。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席稿私室,以待斧钺之诛;而侧听逾旬,威命不至,问之府司,则买灯之事寻已停罢,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听之。惊喜过望,以至感泣。
黄遵宪 · 清代 · 诗
梧桐庭院凤凰枝,六尺湘帘踠地垂。长记绮窗相对语,二三更后夜凉时。
向子諲 · 宋代 · 词
竹里一枝梅,雨洗娟娟静。疑是佳人日暮来,绰约风前影。新恨有谁知,往事何堪省。
胡应麟 · 明代 · 诗
马驮沙长一棹游,朱家十六最风流。屏前小小初匀额,画里真真欲点头。客到玉台花似绮,人歌金缕月如钩。
林光 · 明代 · 诗
塘船冲破虎邱云,杯酒同倾四五人。谁遣孙逵来差晚,至今啼鸟怨黄昏。
程敏政 · 明代 · 诗
舣棹江亭待故人,阖闾城下雨如尘。鱼传尺素来三月,柳系离情管一春。菜色可怜畿内地,萍踪难定客中身。
包佶 · 唐代 · 诗
运筹时所贵,前席礼偏深。羸驾归贫宅,攲冠出禁林。凤巢方得地,牛喘最关心。
陈樵 · 元代 · 诗
内人拜月金铺户,凤宿梧枝秋叶下。露华入袂玉阶寒,织署锦工催祭杼。月下金钿照骨明,同心丝绘红生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