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久无雨水农夫哀叹,雨水过多农事更艰辛。
农夫清早扛犁锄下地,村妇留守家中忙缝补。
可怜十余岁小女儿,赤脚蓬头衣衫褴褛。
清晨提筐出门傍晚归,挖来的青菜半带着泥土。
茅屋檐下急风难生火,匆忙点燃带根的山柴。
深夜归来的夫妇勉强充饥,吃完相视泪下如雨。
泪如雨落,又能如何?
满腹苦衷难诉艰辛多,叹问县官理应体恤抚慰。
以上为【悯农】的翻译。
注释
怨咨:哀怨叹息
蓝缕:同“褴褛”,衣衫破烂
旋爇:急忙点燃
抚摩:喻体恤关怀
山柴带根:极言燃料匮乏,连根掘取
以上为【悯农】的注释。
评析
于谦作为明代著名清官,历任巡抚、兵部尚书。此诗应作其巡行州县期间,亲眼目睹民生疾苦后所作。明代中叶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苛重,农民常“弃业逃徙”,此诗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超越了传统悯农诗的简单同情,以系统性的视角展现农村贫困的全景。在艺术上,它将杜甫的写实精神与白居易的通俗表达完美结合;在思想上,从个人苦难上升到吏治反思,体现了儒家士大夫“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厚情怀。至今读来,诗中描绘的生存困境与人文关怀仍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以上为【悯农】的评析。
赏析
1. 双重困境的哲学观照
开篇“无雨怨咨,有雨辛苦”以对立统一手法,揭示农民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皆陷困境的生存悖论。十个字凝练道出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永恒难题。
2. 全景式家庭苦难图
诗人以镜头语言推进叙事:
远景:夫妇分工(三四句)
特写:幼女惨状(五-八句)
内景:炊事艰难(九-十句)
夜戏:夫妻对泣(十一-十二句)
最终定格在“泪如雨”的经典画面,完成从外部劳作到内心痛苦的完整呈现。
3. 儿童形象的深刻寓意
“十岁女童”意象具有多重象征:
劳动剥削:本应受呵护的年龄被迫参与劳作
贫困代际传递:赤脚蓬头的形象暗示苦难遗传
未来隐喻:幼女命运即乡村未来的缩影
4. 批判精神的递进表达
全诗情绪层层推进:
客观描写(前10句)→ 情感爆发(“泪如雨”)→ 理性诘问(“将奈何”)→ 直接呼吁(末句)
最终矛头直指基层官吏,体现于谦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担当。
以上为【悯农】的赏析。
辑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忠肃公诗如《悯农》诸篇,质直感人,得杜工部《石壕吏》遗意。”
清·纪昀《四库总目提要》:“谦诗风格道上,不妨直抒所见。如《悯农》篇字字血诚,非泛作嗟叹语。”
近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于廷益《悯农》诗,可与聂夷中《咏田家》并传,皆以仁心为质,白描见长。”
以上为【悯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