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何时休,终宵展转听更筹。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功名富贵倘来物,目前渺渺春云浮。甲第歌钟万户侯,五花骏马千金裘。
春风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豪华一去难再得,壮气销沉土一丘。
劝君高枕且熟睡,穷达由天不用愁。
翻译
静夜里的思绪,何时能止歇?整夜辗转难眠,静听更漏声声。
人生从来难满百岁,岂能终日沉溺于隐忧?
功名富贵实乃偶然得来之物,眼前所见如春云般飘渺虚幻。
豪门宅院的歌舞、万户侯的显赫,五花马千金裘的奢华,
春风秋月从不等人,转瞬间红颜已成白发。
繁华逝去难再复返,豪情壮志终归化作黄土一抔。
只要令名誉气节不坠于地,身外琐碎之物何必强求?
静夜沉思,可与谁商议?
劝君高枕安卧沉沉睡去,穷困显达自有天意,不必忧愁。
以上为【静夜思】的翻译。
注释
更筹:古代夜间报更的竹签,代指时间流逝。
倘来物:语出《庄子》“物之倘来,寄也”,指无意得来之物。
甲第歌钟:豪门宅院的音乐歌舞,典出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五花骏马:唐代名马鬃毛修剪为五瓣,喻极致奢华。
土一丘:化用《古诗十九首》“贤圣尽萧索,丘墓蔽山冈”。
穷达由天:源自《论语》“穷达以时”,与于谦《石灰吟》的主动精神形成互补。
以上为【静夜思】的注释。
评析
此诗在于谦创作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
精神世界的双面镜:与《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烈宣言相比,本诗更多展现其面对命运无常时的内心挣扎,揭示英雄人物脆弱与坚韧并存的心理真实。
明代士风的白描:诗中“名节不堕”的强调,直接反映土木堡之变后明代文臣群体对气节的极端崇尚,可视为方孝孺“士之气节”思想的诗化表达。
生命哲学的集成:融合庄子“倘来物”的达观、李白“人生不满百”的慨叹、朱熹“存天理”的执着,形成三教合一的生死观。
于谦借传统乐府题材,构建了一个静夜中的思想宇宙。诗中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清醒认知,对物质虚幻的彻底解构,更有对名节价值的绝对坚守。这种看似矛盾的精神组合——既接受“穷达由天”的命运安排,又强调“名节不堕”的主观能动,正是儒家“天命观”与“义命分立”思想的诗意呈现。该作不仅是个体生命体验的升华,更成为解读明代士大夫精神史的重要文本。
以上为【静夜思】的评析。
赏析
时空交织的忧思结构
以“静夜思”起兴,通过“更筹”的听觉意象构建不眠长夜,与“春风秋月”的四季流转形成微观宏观的时间对话。
“甲第歌钟”的广角镜头与“土一丘”的特写镜头拼接,完成从繁华到寂灭的空间蒙太奇。
哲学思辨的层递推进
先破“人生忧患”(安得朝夕事隐忧),再破“物质执念”(身外区区安用求),最终立“名节至上”的精神支柱,呈现宋明理学“灭人欲、存天理”的思维轨迹。
尾句“穷达由天”并非消极宿命,而是与“名节不堕”形成张力,暗合其“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实践精神。
乐府传统的时代转化
继承李白《静夜思》的夜思母题,但将乡愁转为生命沉思;化用汉乐府《怨歌行》的“百年忽过”意象,注入明代士大夫的纲常意识。
长短句交错与“静夜思”的反复呼告,保留乐府民歌节奏感,而“春云浮”“朱颜变”等比喻则展现诗歌雅化特征。
以上为【静夜思】的赏析。
辑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于肃愍此作骨力沉雄,譬如孤松立雪,‘名节不堕’四字,足为其《石灰吟》作注脚。”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
“忠愍诗多风骨,然《静夜思》独见旷达,‘春云浮’‘朱颜变’等句,直追太白《将进酒》之神韵。”
近代·陈田《明诗纪事》:
“‘穷达由天’似涉消极,然结合其死守北京之壮举,实为‘知天命而尽人事’的儒者自勉。”
现代学者邓广铭《于谦诗研究》:
“该诗以乐府体完成哲学辩难,在‘劝君熟睡’的洒脱外表下,藏着‘土木之变’前夜一位政治家的深夜独白。”
以上为【静夜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