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年意气风发如同芳草,日日沐浴春风美好。
待到拔山气力耗尽忽而悲歌,饮罢别离虞姬从此无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之苦,只贪看青草翩翩起舞。
蓦然收敛衣袖亭亭玉立,只怕是曲调中犹带楚地悲声。
以上为【虞美人 · 赋虞美人草】的翻译。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虞美人〉》云:「《脞(cuǒ)说琐碎鄙俗之言谈议论》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子宣夫人 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又云::『当时遗事久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亦有就曲志其事者,世以为工。其词云:『帐前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 抚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黄载万追和之,压倒前辈矣。其词云:『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伯图休,一似□□□□水东流。 葛荒葵老芜城暮,玉貌知何处?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当年魂魄未消磨。」按《益州草木记》:「雅州 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贾氏谈录》:『褒 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叶相对。或唱《虞美人》,则两叶如人拊掌之状,颇中节拍。』《酉阳杂俎》云:『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叶动如舞。』《益部方物图赞》改虞作娱,云:『今世所传《虞美人》曲,下音俚调,非楚 虞姬作。意其草纤柔,为歌气所动,故其叶至小者或若动摇,美人以为娱耳。』《笔谈》云:『高邮 桑景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遇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目曰《虞美人操》。其声调与旧曲始末不相近,而草辄应之者,律法同管也。今盛行江湖间,人亦莫知其如何为吴音。』《东斋记事》云:『虞美人草,唱他曲亦动,传者过矣。』予考六家说,各有异同。《方物图赞》最穿凿,无所稽据。旧曲固非虞姬作,若便谓下音俚调,嘻其甚矣。亦闻蜀中数处有此草,予皆未之见,恐种族异,则所感歌亦异。然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钟宫』。此草应拍而舞,应旧曲乎?新曲乎?桑氏吴音,合旧曲乎?新曲乎?恨无可问者。又不知吴草与蜀产有无同类也。」元 高拭词注「南吕调」。《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周紫芝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炎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王行词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此调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配以一个九字句为结,凡四换韵,仄韵与平韵相间,每句用韵,因而音节明快响亮,气势奔放,以悲歌慷慨为基本特色。以李煜词、毛文锡词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另有变体,五十六字,两仄韵、两平韵;五十八字,五平韵;五十八字,前阕五句五平韵,后阕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虞美人草: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高邮 桑景舒性知音,听百物之声,悉能占其灾福,尤善乐律。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景舒试之,诚如所传。乃详其曲声,曰:「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谓之《虞美人操》。其声调与《虞美人曲》全不相近,始末无一声相似者,而草辄应之,与《虞美人曲》无异者,律法同管也。其知者臻妙如此。景舒进士及第,终于州县官。今《虞美人操》盛行于江 吴间,人亦莫知其如何为吴音。」
「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青青:兼谓鬓髮,指虞姬。
敛袂(mèi):整理衣袖,此言罢舞。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一·〈卉部·虞美人草·虞美人〉》作「敛衽(rèn)」。
亭亭:状形体挺拔。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十一·〈卉部·虞美人草·虞美人〉》作「无言」。
1. 虞美人草:传说闻《虞美人曲》则舞,《梦溪笔谈》"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
2. 拔山力尽: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3. 虞兮奈何:项羽《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4. 精诚苦:《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5. 青青舞:状虞美人草形态,《益州草木记》"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相对"
6. 敛袂亭亭:拟人化描写,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7. 楚歌声:《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以上为【虞美人 · 赋虞美人草】的注释。
评析
这首咏物词是咏虞美人草的,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重。
词的上阕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阕去。
词的下阕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此词为辛弃疾借虞美人草咏怀项羽的托物言志之作,在历史典故中寄寓现实悲慨。上片以"芳草春风"的鲜活动感对比"拔山力尽"的英雄末路,通过"虞兮奈何"的千古绝唱,构建出历史悲剧的典型场景;下片转写虞美人草"青青舞"的物态与"敛袂亭亭"的人格化形象,最终在"楚歌声"的听觉联想中,完成从植物特性到历史记忆的诗意转换,展现南宋词人特有的历史意识与审美观照。
以上为【虞美人 · 赋虞美人草】的评析。
赏析
该词在艺术上呈现三重映射:起笔"芳草春风"以植物荣衰隐喻项羽由盛转衰的人生轨迹,暗合《周易》"枯杨生华"的物象哲理;"拔山悲歌"的历史场景与"虞兮奈何"的情感绝响,在宏阔与私已间展现英雄悲情的双重维度;下片更以"人间不识"的世俗盲目反衬"精诚苦"的精神崇高,虞美人草"蓦然敛袂"的舞姿变化,既写物态特征又喻历史觉醒,结句"曲带楚声"的通感运用,将视觉意象(草舞)转化为听觉记忆(楚歌),在感官交融中达成历史回响。辛弃疾巧妙将植物学知识(虞美人草特性)、历史典故(项羽故事)与音乐想象(楚歌声)熔铸为词境,这种将咏物词提升至历史哲学高度的创作实践,正是其"豪放词派"的深婉特质。
以上为【虞美人 · 赋虞美人草】的赏析。
辑评
1. 宋代陈霆《渚山堂词话》:"稼轩《虞美人草》词'蓦然敛袂却亭亭',状物之工追魂摄魄,较杜牧《项羽庙》'胜败兵家事不期'更得悲剧神髓。"
2.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九字,说破千载英雄心事,可作《史记·项羽本纪》总评。"
3.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此词悲壮苍凉,声情激越,'人间不识精诚苦'七字,盖亦自道其孤忠也。"
4.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通首咏虞姬与项王故事,而'青青舞''敛袂亭亭'等句,仍切合虞美人草形态,咏物而不滞于物,此其所以为高。"
5.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以草拟人,尤觉奇幻,结句透进一层,揭示历史悲剧的永恒回响,真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
以上为【虞美人 · 赋虞美人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