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诵经与绕佛的功课刚刚结束,便在香林之中静坐入定参禅。
山岩间的庭院杂树交错,石滩上的急流奔泻出清越泉声。
面对水月之景,内心方才归于寂静;仰望云霞变幻,思绪却愈发幽远玄妙。
怎料在这尘世之中,我这疲病之身竟能有幸登临此地,与上人共赏清境。
以上为【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的翻译。
注释
1.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初唐著名诗人、文学革新倡导者,力主“汉魏风骨”,有《陈伯玉集》。
2. 王员外:指王适,陈子昂友人,曾任秘书省员外郎,亦工诗。
3. 开元寺:唐代寺院名,此处或为泛称,非指玄宗开元年间所建(因陈子昂卒于702年,早于开元)。一说为梓州或洛阳附近佛寺。
4. 晖上人:法号晖的僧人,“上人”为对高僧的尊称。
5. 钟梵经行罢:“钟梵”指寺庙钟声与诵经声;“经行”为佛教修行方式,即绕佛或缓步诵经。
6. 香林:佛寺中花木芬芳的园林,亦喻清净佛土。《维摩诘经》有“香积佛国”。
7. 岩庭:依山而建的寺院庭院。
8. 石濑(lài):流经石滩的急水。“濑”指沙石上流过的浅水。
9. 水月:佛教常用意象,《华严经》云“菩萨犹若水中月”,喻诸法如幻、心体澄明。
10. 宁知:岂料、怎知,表达意外与庆幸之情。“攀缘”本为佛教术语(指心随外境流转),此处反用,指得以亲近清境,含谦逊之意。
以上为【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的注释。
评析
陈子昂此诗为酬答僧人晖上人之作,记述雨后与王员外同登开元寺南楼、访僧入禅的经历。全诗前六句写禅寺清景与心境契合,后两句陡转,以“宁知”领起,抒发身陷尘劳、抱病登临的意外之喜与对超然境界的向往。诗中“水月心寂”“云霞思玄”二句,融合佛教“水月观空”与道家“玄思”之旨,体现初唐士人儒释道交融的思想特征。语言简淡而意蕴深邃,结构由外景入内观,再返照自身,情感真挚而不失理性节制,展现了陈子昂除“风骨”之外清幽澹远的一面,是其山水禅理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禅”为眼,层层递进。首联“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直写佛事活动结束后的静修状态,节奏舒缓,氛围肃穆。颔联转写外景:“岩庭交杂树”显幽深,“石濑泻鸣泉”传清响,视觉与听觉交织,动静相生,为禅思提供自然依托。颈联“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乃全诗精髓——“水月”令人悟空,故“心寂”;“云霞”缥缈变幻,引人遐思,故“思玄”。一寂一玄,既合佛理,又含道趣,体现初唐思想融合之风。尾联“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突然拉回现实:诗人自叹身处尘世、身体羸弱,竟能亲历此清绝之境,语带感激与珍惜。全诗无激烈言辞,却于平淡中见深情,在超脱中含人间温度,迥异于其《感遇》诗的激切,展示了陈子昂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以上为【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的赏析。
辑评
1. 卢藏用《陈氏别传》:“子昂雅好山水,每游佛寺,必留题咏,其诗清迥孤拔,有出尘之致。”
2.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陈伯玉此诗,‘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十字可入禅偈。”
3.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子昂五言,虽主风骨,然如《酬晖上人》诸作,清澹处直逼陶韦。”
4. 《全唐诗》卷八十三题下小注:“此诗见《陈伯玉文集》,为与晖上人酬答之作。”
5. 闻一多《唐诗杂论·类书与诗》:“陈子昂不仅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悲慨,亦有‘水月心方寂’的静观,其人格与诗格皆具两面性。”
以上为【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