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风横扫原野,令人悲叹岁末将至;黄尘弥漫街巷,行人无法通行。
孤鸿忍饥飞行千里,如我这般漂泊的游子,生命如此微贱,本不该心生怨怒。
梅花正欲绽放,老天却故意作难;蓬草被卷上高空,只得随风盘旋飘荡。
千里原野,树木枝叶尽落;唯独我在这人间,竟能不畏严寒,独自挺立。
以上为【北风】的翻译。
注释
1.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后期代表,历仕徽、钦、高三朝,南渡后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简斋集》。
2. 北风:既指自然寒风,亦象征金兵南侵带来的战乱与肃杀之气。
3. 岁暮:年末,亦暗指南宋初年国势危殆、人心惶惶的时代背景。
4. 黄尘涨街:黄沙尘土弥漫街道,既写风沙之烈,亦隐喻战乱或社会动荡。
5. 孤鸿:失群孤雁,常喻漂泊无依的游子。陈与义南渡期间屡经流离,故多以此自况。
6. 么(yāo)微:微小、卑微。“么”通“幺”。
7. 梅花欲动:梅花将开,象征希望或高洁志向。
8. 蓬飞上天:蓬草干枯后随风飞扬,《商君书》有“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喻身世飘零。
9. 千里卧木:广袤原野上倒伏或枯立的树木,“卧木”或指被风摧折之树,亦可泛指冬日萧条林木。
10. 不受寒:并非不感寒冷,而是能坚忍承受,精神不为严寒所摧,体现士人风骨。
以上为【北风】的注释。
评析
陈与义《北风》是一首典型的南宋感时伤乱、托物言志之作。全诗以“北风”为引,描绘岁暮荒寒之景,并借孤鸿、梅花、飞蓬、枯木等意象,层层递进地抒写乱世中士人的漂泊之苦、命运之艰与孤高之志。前四句写外在环境之恶劣与自身处境之卑微——“黄尘涨街”暗喻战乱或政局动荡,“孤鸿抱饥”自况流离失所;“性命么微不当怒”一句强作宽解,实则悲愤更深。后四句转写自然物象:梅花欲开而天阻,飞蓬无根而飘零,皆喻理想受挫、身不由己;然结句“独自人间不受寒”陡然振起,以枯木经冬不凋自励,彰显士人于乱世中坚守节操、不惧孤寒的精神气骨。全诗意象苍劲,情感沉郁而内蕴刚烈,语言简古而力透纸背,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神髓。
以上为【北风】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北风”起势,劈面而来一股肃杀之气。“掠野”“涨街”二字极写风势之狂与尘世之浊,奠定全诗悲怆基调。颔联“孤鸿抱饥客千里”将自身比作忍饥南飞之雁,而“性命么微不当怒”表面自抑情绪,实则以反语强化内心郁勃不平。颈联转写自然:梅花欲放而天阻,飞蓬无根而盘桓,一为志不得伸,一为身无所定,双重困境交织。尾联“千里卧木枝叶尽”进一步渲染天地肃杀,万木凋零,然结句“独自人间不受寒”如寒夜孤星,骤然点亮全篇——此“不受寒”非肉体之耐寒,而是精神之不屈。一个“独”字,既见孤独,更显卓绝。全诗由景入情,由物及人,层层推进,最终在绝望中迸发孤高之志,语言质朴而骨力遒劲,是陈与义南渡后诗歌“于悲凉中见刚健”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北风】的赏析。
辑评
1. 《简斋集》卷十九收录《北风》一诗,文字与此一致。
2. 《宋史·陈与义传》称其“诗虽学江西,晚益奇纵,逼近少陵”。
3.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简斋集》:“格律高华,气体雄浑,南渡以后,岿然为一大宗。”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陈与义此诗‘独自人间不受寒’,于衰飒中见倔强,深得杜诗精髓。”
5. 《全宋诗》第十八册据宋刻本《简斋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四引《诗人玉屑》云:“简斋南渡后诗,多苍凉激楚之音,《北风》诸作可见。”
7. 当代学者缪钺《诗词散论》评曰:“陈与义以江西诗法写杜甫情怀,《北风》结句,孤光自照,足励末世。”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南宋初期诗歌时提及:“陈与义将个人流离之痛升华为士人节操的坚守,《北风》即其代表。”
9. 当代学者白敦仁《陈与义年谱》考订此诗约作于建炎三年(1129)避乱湖南时期,正值金兵南侵、颠沛流离之际。
10.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简斋《北风》诗,悲而不靡,结语尤见骨力,真杜陵嫡嗣。”
以上为【北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