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过去常因连绵冬雨而滞留,如今却遇上腊月大雪纷飞。
南方人猜疑雪花飘落桂树水洲,北方人惊讶它竟如雨般洒向交河。
积雪完全掩盖了平野的草色,更使古树的枝干显得格外凝重。
空中弥漫着离散的白色寒气,海岛之外,沧波亦被白雪映照。
隐士迷失了砍柴的小路,早朝官员的玉珂(马饰)也因寒冷而寂然无声。
入夜雪势更盛,白昼亦密,漏壶滴答之间,又传来寺院钟声相和。
遥想那高耸的嵩山之顶,定已积满厚雪;待到新秋明月升起,皎洁将再度照临。
以上为【积雪】的翻译。
注释
1. 时霖滞:指过去冬季常有连绵阴雨(霖),使人行旅滞留。
2. 腊雪:农历十二月(腊月)所降之雪,古人视为瑞兆。
3. 桂渚:长有桂树的水中小洲,泛指南方水乡;“渚”为小洲。
4. 交河:唐代西域地名(今新疆吐鲁番西),亦可泛指北方边塞河流;此处或为虚指,强调南北差异。
5. 平芜:平坦的荒野草地。
6. 古木柯:老树的枝干;“柯”指树枝。
7. 白气:雪雾或寒气,呈白色弥漫空中。
8. 岛外下沧波:海岛之外,苍茫海波亦被雪光映照;“岛”或暗合贾岛之名,亦泛指滨海之地。
9. 玉珂:马络头上的玉饰,代指骑马赴朝的官员;雪寒路滑,马行迟缓,玉珂无声。
10. 漏间复钟和:更漏滴答声中,又传来寺院钟声相应和;“漏”为古代计时器,“钟”指佛寺晨昏钟。
11. 嵩顶:嵩山之巅,中岳嵩山为中原名山,象征高洁与永恒。
12. 贾岛(779–843):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中唐著名苦吟诗人,与孟郊齐名,诗风清奇僻苦。
以上为【积雪】的注释。
评析
贾岛《积雪》是一首典型的中唐苦吟派五言排律,以“积雪”为题,从多角度铺陈大雪覆盖下的天地万象。全诗前六联实写雪景:由南北地域之异感(“南猜”“北讶”),到平芜、古木、空际、海波之变貌,再到隐者、朝士之受困,空间由近及远,人物由野及朝,层次井然;尾联忽转想象,遥念嵩山雪顶与未来秋月,以“新秋皎月”反衬当下严寒,形成时间上的张力。诗人善用对比(昔霖今雪)、错觉(雪如雨)、通感(冷玉珂、钟和漏)等手法,语言精炼峭拔,对仗工稳,虽无强烈抒情,却在冷静描摹中透出孤寂清寒的意境,体现贾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积雪】的评析。
赏析
《积雪》以“积”字为眼,层层累积雪意。首联对比“昔霖”与“今雪”,点明气候异常,引出全篇。颔联“南猜”“北讶”巧妙利用地理认知差异,写出雪势之广与罕见之感。颈联“尽灭平芜色,弥重古木柯”以“尽”“弥”二字强化雪覆之彻底与沉重,视觉上由平野至高木,空间立体。接着“空中离白气,岛外下沧波”将视野推向天海之际,雪气与波光交融,境界宏阔。再转人事:“隐者迷樵道”写山林之隔绝,“朝人冷玉珂”写市朝之萧索,一野一朝,俱为雪困。尾四句更进一层:夜雪愈繁,昼亦不歇,唯漏声与钟声相和,于寂静中添一丝禅意。结句“想积高嵩顶,新秋皎月过”尤为精妙——不写眼前,而遥想嵩山积雪,并预设“新秋”明月之清辉,以未来之澄澈反衬当下之混沌,时间跨度极大,余韵悠远。全诗八联皆对,工稳而不板滞,语言瘦硬清冷,是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吟精神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积雪】的赏析。
辑评
1. 《唐才子传》卷五:“岛诗刻苦,……《积雪》一首,‘尽灭平芜色,弥重古木柯’,字字锤炼,得江山助。”
2.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一:“贾浪仙《积雪》,摹写精工,‘南猜’‘北讶’尤见巧思,然终是刻画,少浑成之气。”
3.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七:“‘隐者迷樵道,朝人冷玉珂’,野朝俱困,雪威可知;结想嵩顶秋月,亦奇。”
4. 纪昀批《瀛奎律髓》:“此诗纯是赋体,无一语涉情,而寒气逼人,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5. 闻一多《唐诗杂论·贾岛》:“贾岛的《积雪》把雪写成一种宇宙性的存在……他不是在赏雪,而是在参雪。”
以上为【积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