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孽摇山上有一种鸟,一个身子却长了九个头,一个头得到食物后,那八个头就都去争着吃,呀呀叫着就相互争着衔啄,洒血飞毛,即使吃到嘴里也不能咽下去,而九个头都受了伤。海鸭看见了,就笑话它说:“你怎么不想一想,九个嘴吃下的食物还不是都归到一个肚子里去了么,为什么还这样拼命地争呢?”
孽摇山丘有一种怪鸟,一个身子长着九个脑袋。得到食物时,九个脑袋争先抢夺,张口互相撕咬,溅血飞毛,食物无法咽下喉咙,反而九个脑袋全都受伤。
海鸭看见后嘲笑它说:「你们为什么不想想:九张嘴吃下的食物终究都归同一个肚子?何必这样争夺呢?」
以上为【郁离子 · 九头鸟】的翻译。
注释
九头:即九头鸟,古代传说中的不祥怪鸟。
孽摇之虚:即孽摇虚,作者虚拟的地名,虚,大土山。
海凫:指海鸭。凫,泛指野鸭。
而:通“尔”。
孽摇之虚:虚拟山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孽摇頵羝”山,刘基借以虚构寓言场景。
呀然:张口貌。
相衔:互相咬合。
海凫(fú):海野鸭,喻旁观清醒者。
胡不:为何不。
奚其:何必。
以上为【郁离子 · 九头鸟】的注释。
评析
此则寓言创作于元末乱世,刘基借九头鸟讽刺当时军阀割据、朝堂党争的现状:各方势力为眼前利益混战,却未意识到终极命运一体(如元王朝覆灭后所有人皆受损)。海凫的清醒反问,实为作者对“识大体、弃私利”的呼吁,与其后来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一脉相承。
以上为【郁离子 · 九头鸟】的评析。
赏析
寓言体的讽刺艺术
以“九头争食”的荒诞意象,影射人类社会中的利益争夺:九个脑袋象征同一集体中的不同个体,共腹暗示根本利益一致,却因短视贪婪导致两败俱伤。
对话结构的哲理揭示
通过海凫的诘问“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点明寓言核心——内部争斗的虚无性,强调合作共享的生存智慧。
语言犀利意象奇崛
“洒血飞毛”四字画面感极强,生动展现内斗的惨烈;九头鸟的怪异形象强化了寓言的警世效果,体现刘基作为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
以上为【郁离子 · 九头鸟】的赏析。
辑评
明·胡翰《郁离子序》:
“《九头鸟》之类,皆取譬幽渺而切中时弊。公(刘基)痛群雄之斗而不恤其民,故借孽摇之鸟以讽之。”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郁离子》寓言恢诡,多本《庄子》《战国策》遗意。九头争食一则,尤见末世君臣昏聩之状。”
现代学者南怀瑾《历史的经验》:
“刘伯温写九头鸟,实写中国人文内部的恶习:一个人三个帮,一个团体九个头,自己跟自己争个没完。”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初开国功臣。《郁离子》为其元末弃官隐居所作,通过182则寓言反思社会乱象。“郁离”喻文明光明之意,九头鸟故事出自书中《贪利贪益辩》篇,旨在批判人性贪欲。
以上为【郁离子 · 九头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