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欲使熊蛰父为司马,熊蛰父辞。宋王谓杞离曰:“薄诸乎?吾将以为太宰。”杞离曰:”臣请试之。”旦日之熊蛰父氏,不遇,遇其仆于逵,为道王之意。其仆曰:“小人不能知也,然尝闻之,南海之岛人食蛇,北游于中国,腊蛇以为粮。之齐,齐人馆之厚,客喜,侑主人以文镻之修,主人吐舌而走,客弗喻,为其薄也。戒皂臣求王虺以致之。今王与大夫无亦犹是与?”杞离惭而退。
翻译
版本一:
宋王想让熊蛰父担任军政和后勤主管官员,熊蛰父推辞了。宋王对杞离说:“嫌官不够大么?我打算让他当王室事务总管。”杞离说:“臣下请求去试着说服他。”第二天,到熊蛰父家,没遇上,碰到他的仆人于路上,对他说了宋王的意思。他的仆人说:“我这个卑贱的人不清楚是否会接受这个官职,但我曾经听说过,南海岛屿上的人以蛇为食粮,往北游历中原,把蛇做成腊肉当粮食。到了山东一带,山东人招待他很殷勤,客人很高兴,馈赠主人以花斑毒蛇做的肉干,主人吓得吐着舌头跑了,客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认为是礼物太微薄了。告诫仆役搜求大毒蛇以献给主人。现在国王与大夫您,不是跟他一样了么?”杞离惭愧的回去了。
版本二:
宋王想任命熊蛰父做司马(掌管军事的高官),熊蛰父推辞了。
宋王对大臣杞离说:“他是嫌(司马的)职位太低了吗?
那我任命他做太宰(掌管政务的高官)吧。”
杞离说:“请让臣去试探一下他。”
第二天,杞离前往熊蛰父家,没有遇到他本人,在大路上遇到了他的仆人,便向仆人说明了宋王的意图。
熊蛰父的仆人说:“我这个下人不懂这些大道理,但我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南海岛上的人以蛇为食,有个人到中原地带来游历,就把蛇做成肉干当作干粮。他到了齐国,齐国人用很丰盛的礼节招待他,这位客人很高兴,就拿出一条有花纹的毒蛇做成的肉干来回赠主人。齐国人吓得吐着舌头跑开了。这位南海客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还以为主人是嫌礼物太轻了。于是告诫他的随从,去寻找一条最大的毒蛇来送给主人。
现在大王和大夫(指杞离)的举动,不也正和这件事一样吗?”
杞离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告退了。
以上为【郁离子 · 蛰父不仕】的翻译。
注释
逵 (kuí):四通八达的道路,後泛指大道。
文镻(dié):花斑毒蛇。文,花纹、纹理;镻,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名。
修:通“脩”,肉脯。
王虺(huǐ):大毒蛇。《楚辞·大招》:“鰅鱅短狐,王虺骞只。” 王逸 注:“王虺,大蛇也。”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郁离子:刘基的号,也是其寓言集的名称,寓意“郁然若兴云之龙”,寄托其治国理念。
司马/太宰:古代高级官职。司马掌军事,太宰掌政务,均为要职。
薄诸乎:薄,轻视。诸,“之乎”的合音。意思是“他是嫌(司马这个职位)太低了吗?”
逵:四通八达的大路。
腊:把肉晾干,制成干肉。
馆之厚:用丰厚的礼节招待他住宿。
侑:酬答,报答。
文镻:有花纹的毒蛇。修,干肉。
皂臣:穿黑衣的差役,指仆从。
王虺:虺,一种毒蛇。王虺,指最大的毒蛇。
以上为【郁离子 · 蛰父不仕】的注释。
评析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精妙的比喻,揭示了政治生活中因价值观念错位而导致的沟通困境与荒谬结局。其逻辑层次如下:
核心冲突:宋王一方(代表权力)与熊蛰父一方(代表隐逸)在“仕”与“不仕”的根本问题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宋王认为高官厚禄是最高奖赏,而熊蛰父恰恰视之如敝履。
认知错位:宋王无法理解熊蛰父的拒绝,其思维局限于官场逻辑,认为对方是在待价而沽,故而提出更高的官职(太宰)。这暴露了统治者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一切的狭隘。
寓言的妙用:仆人所讲的故事,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精准地比喻了这种认知错位:南海客人与齐国主人对于“美食”与“毒物”的界定完全不同,其行为在自身逻辑内是合理的,但在对方看来却是荒谬甚至恐怖的。熊蛰父视高官为“毒蛇”,避之不及;而宋王却将其当作“珍馐”慷慨相赠。
讽刺的锋芒:故事的结局辛辣地讽刺了宋王和杞离。他们就像那个不明就里、反而要送上更大毒蛇的南海客人,其行为越是殷勤,在对方眼中就越是可怕和不可理喻。这则寓言不仅解释了熊蛰父不仕的原因,更深刻地批判了那些试图用单一价值观(尤其是权力和物质利益)去笼络一切人才的统治者。
以上为【郁离子 · 蛰父不仕】的评析。
赏析
此文虽短,却体现了《郁离子》作为经典寓言的鲜明艺术特色:
结构精巧,寓意深刻:全文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外层是宋王求贤不得的故事,内层是仆人讲述的“南海岛人”寓言。内层故事完美地解释和映照了外层故事的矛盾核心,使抽象的价值观冲突变得具体可感,极具说服力。
人物塑造,对比鲜明:宋王的世俗与固执,杞离的顺从与尴尬,尤其是熊蛰父虽未直接出场,但其高洁的品格与通透的智慧,通过其仆人之口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深明大义、言辞犀利的“高士之仆”形象跃然纸上,侧面烘托出主人更加不凡。
语言简练,讽刺犀利:叙述语言干净利落,对话生动传神。尤其是寓言中“主人吐舌而走”与“客弗喻,为其薄也”的细节,将双方的误解与荒诞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冷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强烈的讽刺力量,直指问题的本质。
以上为【郁离子 · 蛰父不仕】的赏析。
辑评
《四库全书总目·郁离子提要》:“其书虽寓言,然于天地、人物、礼乐、刑政、阴阳、卜筮、养生、送死之故,莫不挟其精蕴,而衷之于正。”
译文:这本书虽然是寓言,但对于天地、人物、礼乐、刑政、阴阳、卜筮、养生、送死等各方面的道理,无不深入其精粹,并且都归于正道。
说明:此评从整体上肯定了《郁离子》寓言的深度与思想价值,《蛰父不仕》正是其中对“礼乐刑政”及人才观深刻反思的典范。
现代学者南怀瑾《论语别裁》中论及《郁离子》:“刘伯温他自己不愿意出来,……所以写了这部书。……内容都是讽刺当时政治的……等于明朝的《聊斋志异》。”
说明:此评点明了刘基创作《郁离子》的现实批判精神。《蛰父不仕》中对于统治者一厢情愿、不理解真正贤士的讽刺,正是其“讽刺当时政治”的明证。
以上为【郁离子 · 蛰父不仕】的辑评。
拼音版
热心网友补充完善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