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拍断玄冰结,湘灵曲终斑竹裂。
为君更奏蜀国弦,一弹一声飞上天。
蜀国周遭五千里,峨眉岧岧连玉垒。
岷嶓出水作大江,地砉天浮戒南纪。
舒为五色朝霞晖,惨为虎豹嗥阴霏。
翕为千嶂云雨入,嘘为百里雷霆飞。
白盐雪消春水满,谷鸟相呼锦城暖。
巴姬倚歌汉女和,杨柳压桥花纂纂。
瞿塘喷浪翻九渊,倒泻流泉喧木杪。
楼头仲宣羁旅客,故乡渺渺音尘隔。
含悽更听蜀国音,不待天明头尽白。
翻译
悲凉的胡笳声仿佛能拍断空气,连玄冰都已冻结;
湘灵鼓瑟的哀曲终了,连斑竹都要为之迸裂。
现在为您再弹奏一曲《蜀国弦》,
每一个音符都激昂奋发,直冲九天。
蜀国幅员辽阔,方圆五千余里,
巍峨的峨眉山与高峻的玉垒山相连。
岷山、嶓冢山流出的江水汇成长江,
大地仿佛被切开,天空浮于其上,划定南方的疆界。
这乐声舒展开时,如五色朝霞般绚烂;
凄惨时,如虎豹在阴霾中嗥叫,令人胆寒。
收敛时,如千山云雨汇聚而入;
喷薄时,如百里雷霆纵横飞驰。
乐声转为明快,如白盐山积雪消融,春水涨满,
山谷中的鸟儿在温暖的锦城(成都)互相啼叫。
巴蜀的歌女倚声而唱,汉中的女子应和,
杨柳低垂压着桥面,繁花簇簇,一片锦绣。
铜梁山的翠色灵气与青蛉县相通,
碧鸡山上的碧鸡啼鸣,仿佛能催落天上的星辰。
然而乐声又转悲凉,山都(兽名)在风中号叫,寡狐在哭泣,
杜鹃鸟的呜咽声,愁苦之情感动了幽冥。
商声凄悲,羽声激愤,听者心潮难平,
如同三峡中猿猴的三声悲啼,划破了拂晓的寂静。
瞿塘峡波涛喷涌,浪涛翻滚,直击九渊,
倒泻的流泉,其喧响仿佛来自树梢。
此时,乐声引出了如王粲一般羁旅他乡的游子,
故乡渺远,音信隔绝。
他含着凄楚,再次聆听这蜀地的乐音,
恐怕不等天明,愁思就已使他满头白发了。
以上为【蜀国弦】的翻译。
注释
蜀国弦: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多描写蜀地风情。
胡笳、湘灵:开篇以两种著名悲乐(北方胡笳与湘水女神的瑟曲)铺垫全诗悲怆基调。
峨眉、玉垒、岷嶓、白盐:均为蜀地真实山名,用以构建地理空间。
商悲羽怒: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声和羽声,分别对应凄怆、激愤的情绪。
穷猿三声:化用《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瞿塘:长江三峡之一,以水流湍急著称。
仲宣: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他因战乱流离荆州,作《登楼赋》抒写乡愁,此处代指羁旅之客。
碧鸡:传说中滇蜀一带的神鸟,亦为山名。
山都:一种传说中的怪兽或猿类。
锦城:成都的别称。
以上为【蜀国弦】的注释。
评析
本诗并非单纯的山水诗,而是一首以音乐为主题,以蜀地险峻山河与悲情历史为载体的乐府诗。全诗以音乐贯穿始终,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将抽象的乐声转化为具体、壮阔、变幻的蜀地意象。前半部分极写蜀地山川之奇险与物候之斑斓,实则描绘乐声的起伏跌宕、变幻莫测。从“商悲羽怒”开始,乐声与情感急转直下,引入猿啼、鬼泣、杜鹃哀鸣等悲凉意象,最终落脚于羁旅漂泊的千古愁绪。刘基借蜀地之险与蜀音之悲,抒发了对世事艰难、人生困顿的深沉感慨,也隐隐投射了元明易代之际,个人对前途未卜、家国忧患的复杂心绪。诗歌想象奇崛,气势磅礴,色彩浓烈,展现了刘基作为开国功臣雄浑而沉郁的诗风。
以上为【蜀国弦】的评析。
赏析
《蜀国弦》是刘基歌行体诗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其“沉郁顿挫、允为明代之冠”的诗歌成就。
结构宏大,层次分明:全诗以音乐起,以音乐终,中间部分纵横铺排,从地理、自然、人文等多个维度描绘蜀地,最后归结于个人情感,结构严谨而开阔。
意象奇崛,想象瑰丽:诗人将听觉(乐声)与视觉(山水)、感觉(愁情)通感交融,创造出“胡笳拍断玄冰结”、“碧鸡啼落天上星”、“倒泻流泉喧木杪”等惊心动魄的意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沉郁,寄托遥深:诗歌表面对蜀地风光的描绘,实则充满了巨大的张力。瑰丽的景色与悲怆的音响交织,最终引向“故乡渺渺”、“头尽白”的深沉悲剧感。这不仅是传统的羁旅之愁,在刘基笔下,更可能蕴含着一位政治家对时代动荡、人生无常的敏锐感知和巨大忧患。全诗在雄奇的表象下,流淌着一股悲凉慷慨的底色,动人心魄。
以上为【蜀国弦】的赏析。
辑评
沈德潜《明诗别裁》:“(刘基诗)元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此评虽非专论此诗,但指出了刘基诗在元明之际格调高古、力追韩杜的总体成就,《蜀国弦》正是其“高格”与“独胜”的典范。
顾起纶《国雅品》:“刘公伯温……虽曰矧铸伟辞,而意象境界,无非诗也。” 此评强调刘基诗歌语言精炼(矧铸伟辞)且意象与境界浑然天成,《蜀国弦》中奇崛的意象与沉郁的境界完美融合,正是此评的绝佳例证。
王世贞《艺苑卮言》:“刘伯温如刘宋好武诸王,事力既称,服艺华整,见王谢衣冠子弟,不免低眉。” 此评以比喻方式形容刘基诗风:既有雄浑的事功气魄(如好武诸王),又有华美的文采,但在面对更纯粹的文人(王谢子弟,或指其情感深沉处)时,亦显露出谦抑与深沉。《蜀国弦》的雄浑气象与结尾的低回悲凉,恰可印证此论。
以上为【蜀国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