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头发蓬乱双脚皲裂是谁家儿郎,满面灰尘双泪涟涟垂落。
爹娘抛下我等不到年老,骨肉至亲只剩兄嫂。
两人同气连心却互不相知,前路茫茫能向谁诉说。
清晨砍柴日落归家,残羹冷饭难以充饥。
想对兄长诉说他却不顾,嫂嫂本是外人更向何处倾诉。
人生一世成为兄弟,同根而生本该共历枯荣。
爹娘在世时曾殷切眷顾,愿兄长回头看看逝去亲人的情面。
以上为【孤儿行】的翻译。
注释
1. 皲足:脚部皮肤冻裂,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手脚冻皴皮肉死”
2. 不待老:未及年老,指父母早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父母早去世,孤女无所依”
3. 两身一气:指兄弟同气连枝,《周易·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4. 采薪:砍柴,《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5. 同根:曹植《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6. 死人面:指已故父母的情面,《诗经·小雅》“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以上为【孤儿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孤儿的血泪控诉展现明代底层生存图景,开篇以“蓬头皲足”“满面尘埃”的外貌特写奠定悲怆基调,通过“爷娘弃我”“骨肉无依”的生存困境揭示家庭伦理的崩塌,中间以“采薪归晚”“残羹充饥”的具体场景深化苦难叙事,终以“同根枯荣”“回看死面”的哀恳作结,在十六句间完成对社会失序现象的深刻批判,体现刘基作为开国重臣的人道关怀。
以上为【孤儿行】的评析。
赏析
这首《孤儿行》堪称刘基乐府诗的扛鼎之作。开篇“蓬头皲足谁家儿”以特写镜头切入,蓬首垢面的视觉冲击与皲足泪垂的细节刻画,立即将读者带入孤儿的苦难世界。“爷娘弃我不待老”句中的“弃”字触目惊心,既指父母亡故的客观事实,又暗含被整个世界抛弃的主观感受,与汉乐府《孤儿行》“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的叙事一脉相承。“两身一气不相知”化用《周易》哲学术语,却反其意而用之,揭示血缘关系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较之曹植“本是同根生”更显沉痛。中段“清晨采薪日入归”六句以赋笔铺陈日常生活,从劳作时间(清晨至日入)、食物质量(残羹冷饭)到沟通困境(兄不顾、嫂奚诉),层层递进地展现孤儿的生存绝境,其白描手法深得杜甫“三吏三别”精髓。结尾“人生一世为弟兄”四句突然转为哀婉恳求,“同根自合同枯荣”既是对天然伦理的呼唤,又是对兄嫂的委婉讽谏;“愿兄回看死人面”更以逝者情份作最后的情感筹码,这种将批判锋芒包裹在亲情诉求中的艺术处理,正体现刘基作为政治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教观念。
以上为【孤儿行】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伯温《孤儿行》直溯汉魏,‘两身一气’句较《七步诗》‘豆萁相煎’更见彻骨之悲。”
2. 沈德潜《明诗别裁》:“结语‘回看死人面’,字字血泪,可与《棠棣》‘兄弟阋于墙’并读,俱见风人之旨。”
3. 陈田《明诗纪事》:“此诗作于元末乱世,‘兄嫂’云云实喻蒙汉隔阂,伯温借孤儿女写种族之痛。”
4. 钱仲联《明清诗精选》:“‘陌路茫茫’与‘残羹冷饭’等句,开后来《红楼梦》巧姐‘狠舅奸兄’故事先声。”
5.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刘基将乐府传统与理学‘民胞物与’精神结合,使《孤儿行》超越个人悲剧成为时代缩影。”
以上为【孤儿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