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为避乱世迁居他乡,卸下重担摆脱束缚。
人生前程尚未有穷尽,暂得栖居聊以自足。
南园确实清静空阔,可以永保幽居独处。
层楼正对着连绵群山,俯看湖水碧绿澄澈。
繁花覆盖城郊田野,鱼鸟在此安然栖宿。
登高临远暂慰心怀,无暇谋划远方征途。
古代圣贤留有训诫,知晓天命怎会受辱。
以上为【遣兴六首】的翻译。
注释
1. 避地:为避祸而迁居,《后汉书·许劭传》“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
2. 息肩:卸去负担,《左传·襄公二年》“郑成公卒,子驷请息肩于晋”
3. 生事:人生事务,《庄子·养生主》“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4. 远躅:远大的踪迹,《文选·班固〈答宾戏〉》“欲从堥敦而度高乎泰山,怀氿滥而测深乎重渊,亦未至也”
5. 杂英:各色花朵,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杂英满芳甸”
6. 圣贤遗训:指《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
7. 知命:知晓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以上为【遣兴六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展现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坚守。全诗以“避地—息肩—永幽独”为逻辑主线,通过南园清旷、湖水澄碧的空间营造,构建出世外桃源的精神栖居地。尾联“知命夫何辱”的哲学升华,将个人际遇提升至天人关系的思考高度,既承续孔子“知者不惑”的儒家传统,又暗含庄子“安时而处顺”的道家智慧,体现刘基思想中儒道互补的特质。
以上为【遣兴六首】的评析。
赏析
刘基此诗在平淡语脉中暗藏精神张力。首联“适他乡”与“谢羁束”形成空间移动与心灵解脱的同步叙事,其“暂止”二字既写实景小憩,又暗喻易代之际的歷史间歇期。中两联景物描写深具象征意味:“层楼面山”隐喻立足现实而心向高远,“俯见湖绿”暗合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观照;“杂英被甸”的繁盛与“鱼鸟栖宿”的安宁,共同构成自然秩序的隐喻。尾联在登临慰意后突然引入圣贤遗训,看似跳脱实则完成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其“知命”理念既不同于道家绝对的顺天安命,也迥异于世俗的宿命论,而是融汇《易传》“穷理尽性”与《中庸“”致中和”的积极天命观,展现明初士大夫在乱世中持守道义的精神底色。
以上为【遣兴六首】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伯温《遣兴》诸诗,澹远中含雄浑之气,此篇尤见陶韦遗韵”
2.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未暇计远躅’五字,是见道语,非真忘世也”
3. 陈田《明诗纪事》:“此诗作于至正末避地绍兴时,观‘避地’‘息肩’等字,知为有感而发”
4. 《四库全书总目》:“基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而闲适之作亦复清俊绝尘”
5.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遣兴》六首乃佐命前的写照,‘知命’云云实为待时之喻”
6. 王夫之《明诗评选》:“青田五古深得康乐神理,‘层楼’二句何其明净”
7.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圣贤遗训句非泛设,与后日《郁离子》的著述精神一脉相承”
以上为【遣兴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