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秋,公至自伐卫。螟。冬,齐人来归卫俘。
【传】六年春,王人救卫。
夏,卫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宁跪于秦,杀左公子泄、右公子职,乃即位。
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为不度矣。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谋。知本之不枝,弗强。《诗》云:「本枝百世。」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翻译
【经】六年春周历正月,周王室属官子突救援卫国。
夏六月,卫惠公朔回到卫国。
秋,鲁庄公从伐卫战场返回。
发生螟灾。
冬,齐国人送来卫国俘获的宝器。
【传】六年春,周王室属官救援卫国。
夏,卫惠公回国,把公子黔牟放逐到周地,把宁跪放逐到秦国,杀了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然后正式即位。
君子认为两位公子立黔牟为国君是欠考虑的。
凡能巩固地位者,必权衡根本与枝节而后采取适当方式立君。
不了解其根本,就不应谋划。
知道根本没有枝叶辅助,就不要勉强。
《诗经》说:"本宗枝叶百世相传。
"
冬,齐国人送来卫国宝器,这是文姜请求的结果。
楚文王攻打申国,途经邓国。
邓祁侯说:"他是我的外甥。
"留宿并宴请他。
骓甥、聃甥、养甥请求杀掉楚王,邓侯不允。
三位外甥说:"灭亡邓国的必是此人。
若不早作打算,将来您会像咬自己肚脐般后悔。
现在谋划还来得及!谋划吧,现在正是时机!"邓侯说:"若这样做,人们会唾弃我。
"三人答道:"若不听从我们,社稷之神将无人祭祀,您还能得到谁的供奉?"邓侯未听从。
楚王伐申返回那年,进攻邓国。
庄公十六年,楚再次伐邓,最终灭亡邓国。
以上为【左传 · 庄公 · 庄公六年】的翻译。
注释
1. 王人:周王室低级官员,《周礼·春官》"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
2. 放:流放,《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
3. 宁跪:卫大夫,杜预注"宁跪,卫大夫"
4. 左公子、右公子:诸侯庶子,《史记·卫世家》"左右公子者,左右媵之子"
5. 本枝百世:《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6. 文姜:鲁桓公夫人,齐襄公妹,《列女传》"文姜淫乱"
7. 噬齐:喻后悔不及,"齐"通"脐",《尔雅·释言》"齐,中也"
8. 不血食:宗庙断绝祭祀,《礼记·郊特牲》"血祭盛气也"
以上为【左传 · 庄公 · 庄公六年】的注释。
评析
本章通过卫国内乱与邓国存亡两则史实,展现《左传》"礼"与"智"的核心史观。前段以"君子曰"形式批判公子泄、职立黔牟的"不度",揭示政治行动需"本末相济"的统治智慧;后段邓侯因私情纵虎归山,三甥"噬齐"之喻成中国最早"后悔无及"典故,在人物对话中暗藏国家兴亡的深刻警示。全章以"固位"与"早图"为眼目,形成关于权力合法性与政治预见性的双重思考。
以上为【左传 · 庄公 · 庄公六年】的评析。
赏析
该章在叙事艺术上呈现三重对照:卫国内乱中"杀二公子"的残酷与邓国宴饮的温情形成权力场反差;"君子曰"的理性论述与三甥谏言的急迫语气构成不同言说方式;周王室救援卫国的名义干预与楚国灭邓的实际扩张,映射春秋时期宗法制解构与霸权兴起的历史轨迹。左丘明特别注重预言应验的结构设计,三甥"亡邓必此人"的判词与十六年后灭邓的史实形成闭环,这种"预言-验证"的书写模式,既强化史鉴功能,又开创中国叙事文学"草蛇灰线"的传统。文中"本枝百世"的经典引证与"噬齐"的俚俗比喻并用,体现《左传》雅俗共融的语言特质。
以上为【左传 · 庄公 · 庄公六年】的赏析。
辑评
1.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子突不书氏,未王命也。三甥谓甥舅当念其德,不可特以爵齿为荣。"
2.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传》言'王人',解经称'子'之意;言'卫宝',解经书'俘'之由。"
3.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邓亡而楚势益张,三甥之谋不用,乃春秋夷夏消长第一关键。"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不食余'当解作'不食其余',谓受鄙视。《周易·姤卦》'包无鱼'可证。"
5.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卫惠复位与邓侯拒谏两事,揭示春秋时期宗法伦理与现实政治的深刻矛盾。"
以上为【左传 · 庄公 · 庄公六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