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残破墙壁上的题诗已过五年,故友与风物依然如昔。
预知来年中秋明月,又将照耀着先生我枕曲而眠。
以上为【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孔周翰:孔宗翰,字周翰,孔子四十六代孙,《宋史》载其"知蕲、密、陕、扬、洪、兖六州"
2. 坏壁题诗:苏轼《附题》"昔与宋复古题诗废寺壁间"
3. 五年:苏轼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水调歌头》,至元丰元年(1078)恰五年
4. 枕曲眠:《晋书·刘伶传》"先生方枕曲藉糟而卧"
5. 中秋月: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以上为【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孔周翰的酬和之作,通过"坏壁题诗"的时间刻度与"来岁中秋"的未来预想,在今昔对照中展现其超然豁达的生命态度。前两句以五年时光流转而"风物依然"的恒定感,暗含对友情的珍视;后两句以"定知"的笃定语气,将个人饮酒习惯投射到永恒的自然节律中,在循环时空里安顿漂泊人生,体现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境界。
以上为【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时间维度:过往的"五年"题壁记忆、当下的"依然"风物见证、未来的"来岁"月光预言。苏轼巧妙运用"坏壁"的残缺意象与"明月"的永恒意象形成张力;"定知"二字既体现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又暗含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结句"枕曲眠"用刘伶典故而翻出新意,将魏晋名士的伴狂转化为宋儒的安贫乐道,这种将个人生活细节升华为文化符号的笔法,正是苏诗"触处生春"的典型特征。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具体人事到宇宙节律的诗意跨越,展现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思维特质。
以上为【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黄震《黄氏日钞》:"'定知来岁中秋月'句,如《周易》'知来藏往',见东坡洞明时序之智"
2. 袁宏道《潇碧堂集》:"坏壁五年与来岁中秋对照,真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元丰元年作于徐州,可与《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参看"
4. 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后二句与太白'永结无情游'异曲同工,而理趣过之"
5. 陈衍《宋诗精华录》:"以刘伶'枕曲'典收束,将潦倒化为风雅,宋人手段至此极矣"
6. 王水照《苏轼选集》:"诗中时间意识的层递展开,体现苏轼对生命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辩证思考"
7. 内山精也《苏轼诗研究》:"'坏壁'意象的物理残缺与'明月'的精神圆满,构成苏轼贬谪文学特有的美学结构"
以上为【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