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
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
爆嵌魑魅泣,崩冻岚阴昈。
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
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风吹巨燄作,河棹腾烟柱。
势欲焚昆仑,光弥焮洲渚。
薄关长吏忧,甚昧至精主。
远迁谁扑灭,将恐及环堵。
翻译
楚山持续燃烧一月之久,大旱之时便有此举。
旧俗以火烧蛟龙,惊惶祈求雷雨。
爆裂的山岩使魑魅哭泣,崩塌的冻土让阴霾显形。
罗网般的火势沸腾百川,根源可追溯万古。
青翠山林化为灰烬,云气无处栖身。
入夜火势尤为炽烈,映照新秋的牛女星宿。
狂风助长巨焰翻涌,河面腾起烟柱如棹。
火势几欲焚毁昆仑,光芒弥漫灼热洲渚。
焦臭弥漫烤灼长蛇,吼声缠绕猛虎。
神物早已高飞远遁,不见巨石与泥土。
你岂因诽谤生怨?借此灾异近亵侮。
小关长吏之忧,更深昧于至精之主。
远方灾蔓延谁扑灭?恐将波及千家环堵。
汗流浃背卧于江亭,深更气息细如游丝。
以上为【火】的翻译。
注释
楚山:指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山峦,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烧蛟龙:古代民间祈雨习俗,以火烧山驱蛟龙,以期引发雷雨。
魑魅:山中毒虫恶鬼,喻灾异之象。
岚阴昈:山间阴晦雾气在火光中显形。
罗落沸百泓:火势如罗网蔓延,煮沸百川。
牛女:牛郎织女星,点明时间为初秋。
焮洲渚:火焰灼烧水中小洲。
谤讟:诽谤怨言,暗指天灾人祸中的舆论纷争。
环堵:贫者居室,代指百姓家园。
气如缕:气息微弱,喻诗人忧惧至深。
以上为【火】的注释。
评析
社会隐喻:火灾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战乱、苛政的象征。杜甫借火灾警示当权者:民生困顿若火势蔓延,终将焚毁社稷根基。
艺术手法:大量运用神话意象(蛟龙、魑魅、神物)与夸张修辞,强化灾难的荒诞性与悲剧感;句式长短交错,节奏紧迫,摹火势之烈如在目前。
思想深度:由灾异现象升华为对“至精主”(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体现杜甫“民本”思想与士人担当。
以上为【火】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火灾为切入点,虚实结合,既描绘烈焰滔天的恐怖景象,又隐含对时局动荡、民生凋敝的忧思。开篇点明“旧俗”祈雨反致大旱火灾,暗讽统治者昏聩招灾;中间极写火势之狂烈,“焚昆仑”“焦长蛇”等意象夸张震撼,映射安史之乱后社会的混乱与苦难;尾联回归现实,以“流汗卧江亭”的自身窘境收束,凸显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笔力雄健,意象奇崛,将自然之灾与时代之痛熔铸一体,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诗风。
以上为【火】的赏析。
辑评
明·王嗣奭《杜臆》:“极言火势之猛,而忧思亦如炽火,焚心灼肺。”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此诗非徒咏火,实借灾异以讽时政。‘尔宁要谤讟’一句,直指君臣失道,致天降灾。”
近代·闻一多《杜甫研究》:“杜甫将自然力人格化,火不再是物理现象,而是具有社会意志的毁灭性力量,这是其诗学思想的超前性。”
以上为【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