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西风初起,带来了十足的凉意,令人欣喜的是新橙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年岁已高,面对季节更迭、景物变迁,不禁心生惊惧与感伤;登高望远,病弱的眼睛也畏惧那萧瑟的秋光。
早已习惯在云雾缭绕的山寺中安眠,也曾在美人锦瑟之旁醉酒倦卧。
如今虽体弱先归,但梦醒后仍有清雅兴致留存,卧听归途上悠扬的乐声久久回荡。
以上为【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的翻译。
注释
1. 初自径山归:苏轼曾游杭州径山寺,此指从径山返回杭州城。
2. 述古:陈襄,字述古,时任杭州知州,苏轼同僚兼友人。
3. 介亭:地名,或为杭州附近一亭台名,具体位置待考。
4. 西风初作十分凉:西风即秋风,言秋意已浓。
5. 新橙透甲香:“甲”指橙皮,犹言新橙破皮而香气透出。
6. 迟暮赏心惊节物:年岁已老,见节令变化而心生感慨。迟暮,晚年。
7. 登临病眼怯秋光:登高望远时,因眼疾或体弱而畏怕秋日清冷之光。
8. 处士云庵里:指隐士所居之山寺,“云庵”形容山中寺院高耸入云。
9. 倦醉佳人锦瑟旁:写昔日宴饮之景,佳人奏瑟,自己醉卧其侧。
10. 梦回清兴在,卧闻归路乐声长:虽提前离席,梦醒后仍有雅趣,归途中听乐声悠扬,心境未尽消沉。
以上为【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自径山归来途中,受友人陈述古(陈襄)邀请赴宴于介亭,因身体不适提前离席而作。全诗以秋景为背景,抒写迟暮之感、病体之忧与超然之思,情感层次丰富。前四句写景叙事,触景生情,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无奈;后四句转入内心世界,既有对隐逸生活的眷恋,也有对尘世欢愉的疏离,末句以“梦回清兴”“乐声长”收束,在病倦中仍存一丝精神慰藉,体现了苏轼身处困顿而不失旷达的襟怀。整体语言清丽自然,意境深远,是其早期七律中颇具韵味之作。
以上为【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以“西风”“新橙”点明时节,凉意与香气并置,既写外在气候,又寓内心感受——喜中有凉,暗伏感伤。颔联直抒胸臆,“迟暮”与“病眼”道出诗人年岁与健康之双重压力,“惊节物”“怯秋光”则赋予自然以心理重量,秋光不再只是风景,而是触发生命意识的媒介。颈联回顾往昔生活:一边是山林隐逸之安宁(“云庵”),一边是仕宦宴乐之繁华(“锦瑟”),两种生活方式并列,暗示内心的矛盾与调和。尾联笔锋一转,以“梦回清兴”提升意境,虽病体先归,却不失精神之自由,乐声“长”字尤妙,既写声音绵延,亦喻情思不绝。全诗由外而内,由实入虚,展现了苏轼在仕隐之间、病健之际的复杂心境,而终归于一种淡远从容的生命态度。
以上为【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清婉有致,病起之语而不减风神,可见子瞻胸次。”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引冯舒语:“‘惊’字、‘怯’字,写出老境病怀,非强作解事者所能道。”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五:“‘惯眠处士云庵里’,是真有此境;‘倦醉佳人锦瑟旁’,亦非泛设之词。两相比照,见出处之怀久矣。”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起结俱含余味,中四语老成悲壮,东坡律诗之佳者。”
以上为【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