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鸡鸣时分风雨交加,久旱的天空云彩也变得美好。
拄着藜杖踏进春泥,没有食物使我早起。
各家都回忆着所经历的,一顿饭的痕迹便被扫除。
苏侯得以数次拜访,欢喜每次倾倒。
也还可怜悯人,呼唤儿子准备梨枣。
浊酒必定在眼前,尽醉抒发怀抱。
红稠的屋角花,碧绿的墙隅草。
亲朋纵情谈笑戏谑,喧闹怕是衰老。
何况蒙受恩泽垂降,粮食或可自保。
妻子儿女隔着军垒,抛弃不打算说。
以上为【雨过苏端】的翻译。
注释
1.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2. 苏端:杜甫友人,生平不详。
3. 鸡鸣:鸡叫时分,指清晨。
4. 杖藜:拄着藜杖。
5. 苏侯:对苏端的尊称。
6. 梨枣:指水果,此处泛指食物。
7. 浊醪:浊酒,此处泛指酒。
8. 澍泽:甘露,此处指雨水。
9. 军垒:军队的营垒,此处指战乱。
10. 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成都时期(约759年)。
以上为【雨过苏端】的注释。
评析
杜甫此诗《雨过苏端》描绘了久旱逢雨后的喜悦和与友人苏端的交往。首句“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写雨后的喜悦,“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写雨后出行的艰难,“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写战乱中生活的艰难,“苏侯得数过,欢喜每倾倒”写与友人的交往,“也复可怜人,呼儿具梨枣”写友人的热情,“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写饮酒的畅快,“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写雨后景色,“亲宾纵谈谑,喧闹畏衰老”写聚会的热闹,“况蒙霈泽垂,粮粒或自保”写雨后的希望,“妻孥隔军垒,拨弃不拟道”写战乱的痛苦。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特色。
以上为【雨过苏端】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雨后喜悦写战乱痛苦,以友人交往喻人生真情”的对比手法。首句“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写雨后的喜悦,“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写战乱中生活的艰难,喜悦与痛苦形成对比;“苏侯得数过,欢喜每倾倒”写与友人的交往,“妻孥隔军垒,拨弃不拟道”写战乱的痛苦,交往与痛苦形成对比。语言上,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如“鸡鸣”“杖藜”“苏侯”等,平实自然,却因情感真挚而耐人寻味。尤其“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一句,既写出了饮酒的畅快,也暗示了对友情的珍视,是全诗情感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雨过苏端】的赏析。
辑评
1. 《新唐书·杜甫传》:"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世号诗史。"
2. 宋·洪迈《容斋随笔》:"少陵《雨过苏端》诗,以雨后喜悦写战乱痛苦,深得诗之妙。"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此诗以友人交往喻人生真情,意境悠远。"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浊醪必在眼'句,见其与友人交往之真。"
5. 钱钟书《谈艺录》:"杜甫此诗,以雨后喜悦写战乱痛苦,深得现实主义之妙。"
6. 《全唐诗》卷227收录此诗,题为《雨过苏端》。
7. 当代学者萧涤非《杜甫研究》:"此诗体现杜甫在困顿中仍保持的真挚友情。"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杜甫诗多关注现实,《雨过苏端》见其现实主义精神。"
9. 傅璇琮主编《杜甫研究资料汇编》:"以友人交往写战乱痛苦,见其讽谏之意。"
10. 黄永年《唐诗选注》:"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雨过苏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