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实之味,美在清晨,水气夜浮,斯时正足。若是日出露晞,鲜美已去过半。当夜宿岳王祠侧,湖莲最多。晓剖百房,饱啖足味。藕以出水为佳,色绿为美,旋抱西子一湾,起我中山久渴,快赏旨哉;口之于味何其哉?况莲德中通外直,藕洁秽不可污,此正幽人素心,能不日茹佳味?
翻译
莲子的美味,妙在清晨(采摘品尝)。(因为)水汽在夜间凝聚(于莲蓬之上),此时(风味)最为充足。如果太阳出来露水干了,鲜美的味道就已经失去大半了。
(我)曾夜宿在岳王祠旁边,那里的湖莲最多。清晨剖开上百个莲房,饱餐一顿,滋味十足。
藕以刚出水的为佳品,颜色翠绿的为上品。(取藕)如同瞬间拥抱了(如)西子湖般的一湾清水,解除了我如中山酒徒般积存已久的渴求,畅快地品味,真是美妙啊!口腹对于美味的感受,是多么的深刻啊!
况且,莲花品德中通外直,藕则洁白而不可被污秽沾染,这正与隐逸之士的素净本心相合。(如此)怎能不每日享用这般佳味呢?
以上为【乘露剖莲雪藕】的翻译。
注释
露晞:露水干涸。“晞”,晒干。
岳王祠:指祭祀岳飞的祠庙,位于杭州西湖畔。
房:指莲蓬中分隔包裹莲子的一个个小室,此处代指整个莲蓬。
西子一湾:西子,即西施,代指西湖(苏轼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句)。此语双关,既指藕出自西湖之水,也形容藕的形态色泽如西湖之水般清雅动人。
中山久渴:中山,传说出产美酒的地方。典出《搜神记》,狄希能造“千日醉”的中山酒。此处形容作者对藕的渴望,如同好酒之人久渴思饮。
旨哉:真美味啊!“旨”,味美。
口之于味何其哉:化用《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意为口对于味道的感知是多么的深刻啊。
莲德中通外直:化用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容莲花(实指莲茎)贯通、挺直的自然形态,象征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正直。
幽人素心:幽居的隐士;素心,本心、纯洁的心地。
以上为【乘露剖莲雪藕】的注释。
评析
本文出自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是一部关于养生与生活艺术的著作。此文超越了单纯的食材介绍,是一次对生活美学的深度实践与哲学思考。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精准捕捉并论述了品尝莲实与藕的最佳时机(“清晨”、“出水”),体现了古人顺应天时、追求“至味”的精致生活态度。后半部分由物及理,由口腹之欲升华至精神品格的观照,将莲、藕的自然物理与君子幽人的“中通外直”、“素心”相类比,从而将日常的饮食行为提升为一种道德修养和人生志趣的表达,展现了物我合一的美学境界。
以上为【乘露剖莲雪藕】的评析。
赏析
此文虽短,却韵味悠长,其艺术与思想魅力主要体现在:
对“时”的深刻感知:文章开篇便点出“美在清晨”,并细致分析了原因——“水气夜浮,斯时正足”。这种对最佳赏味时机的执着,并非口腹之欲的简单满足,而是对自然节律的深刻体察与尊重,是一种将生活艺术化的实践,展现了古代文人“格物致知”的精神。
感官与精神的交融:作者调动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如莲实的“鲜美”、藕的“色绿”,以及“饱啖足味”、“快赏旨哉”的满足感。但文章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精妙的用典和类比,实现了感官享受向精神愉悦的飞跃。“旋抱西子一湾”将取藕这一动作诗化,充满浪漫情思;“起我中山久渴”则以豪放笔触写出内心渴望得到满足的畅快。
物我合一的美学境界:文章的升华在于结尾处的哲理思考。作者由莲藕的物理特性——“中通外直”、“洁秽不可污”,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的品德修养,并明确指出“此正幽人素心”。于是,品尝莲藕就不再是简单的饮食行为,而是与崇高品德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是每日对自身“素心”的陶冶与重温。这完美地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从自然到人格的审美超越。
以上为【乘露剖莲雪藕】的赏析。
辑评
本文作为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的一条,其辑评需从后世对其著作的整体评价及选本中探寻。
(现代)学者对《遵生八笺》的评价: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推崇高濂等人:“……他们总过着一种朴素而谦逊的生活,他们钟爱自己的闲暇和自由,他们确实畏惧官场的喧嚣和劳顿,他们不追求荣耀,他们与人无扰,只求沉湎于一种庄重而甜美的悠闲生活之中。这就是为什么这种优美的悠闲典型总是不见于中国的高官显宦,而常见于中国的文人雅士。”点评:此评虽非直接针对该文,但精准地概括了高濂及其著作所代表的生活哲学。《乘露剖莲雪藕》正是这种“庄重而甜美的悠闲生活”的完美注脚,将日常饮食提升为一种富有美感和哲思的生活方式。
(现代)选本中的评价:《明清小品精华》中评点此文:“高濂此篇,虽为小品,然旨趣宏深。由口腹之享,入于精神之域,得物我相忘之趣。其于莲藕之‘德’之‘洁’的提点,直承周元公(周敦颐)《爱莲说》之精神,是为明代性灵小品中寓道于物、雅趣与理趣兼备之佳作。”点评:该评点揭示了此文与《爱莲说》的精神传承关系,并精准地概括了其“由口腹之享,入于精神之域”的核心脉络,以及“雅趣与理趣兼备”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乘露剖莲雪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