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
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群盗奔。
无劳凿空于大夏,不待蹶角于蹛林。
翻译
阳气融和的初夏万物滋长繁茂,君王德政合乎天道令天地敬尊。
百姓在仁义的园圃中耕种劳作,士人在礼法的天地间自由翱翔。
采摘果实的人会思念结果的树木,饮用流水的人会怀念水流的源头。
咎繇执掌刑狱则仁政不远,士会治理国家则盗寇逃奔。
政令宽厚连昆虫都会归附,彰显信义连异族都会诚心。
月支族人抱着马匹在月下的浮桥等候,乌孙使者在上林苑中学习弹琴。
赤玉由南海之邦进贡而来,白环由西山之国虔诚献宝。
无需像张骞那样远赴大夏凿空西域,不必等匈奴叩首臣服才见太平。
以上为【贺侍郎】的翻译。
注释
庾信(513—581年),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公元544年,梁元帝派他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他被留在长安。西魏皇帝非常赏识庾信,就让他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其为“庾开府”。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他在长安一直住了将近30年,非常思念故土,于是作《徵调曲》六首。《徵调曲》六首皆为整齐的七言诗,这是其中第六首。
徵(zhǐ)为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5(Sol)”。庾信此组作品以遵守仪式音乐要求为鹄的,在自觉采用新体的同时,以文法、赋法为歌,从体式与技巧两方面更新中国诗歌传统,折射出中国礼乐制度变革对于诗歌之影响,实为乐府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1. 正阳:指农历四月,古人认为此时阳气鼎盛
2. 义圃礼园:象征以仁义为耕地,以礼法为园林的教化理念
3. "落其实者"二句:化用《荀子·劝学》“饮流怀源”思想,成为后世“饮水思源”成语雏形
4. 咎繇:即皋陶,舜时掌刑狱之官,象征司法公正
5. 士会:春秋晋国名臣,其执政时“盗逃于秦”
6. 月支:即月氏,西域古国,此处代指西域诸族
7. 乌孙:西域古国,汉武帝曾遣公主和亲
8. 凿空:指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语出《史记·大宛列传》
9. 蹶角:叩头跪拜;蹛林:匈奴祭祀聚会之处,代指匈奴王庭
以上为【贺侍郎】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庾信创作的宫廷应制诗,通过铺陈典故与祥瑞意象,构建出理想化的政治图景。全诗以“君王道合”为核心展开多维颂扬:从国内“黎人耕植”的安定景象,到“落其实者思其树”的感恩哲学;从历史贤臣(咎繇、士会)的治世典范,到异域朝贡(月支、乌孙)的盛世威仪。尾联“无劳凿空”的反衬手法,既呼应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又强化当下政通人和的完美境界,体现南北朝宫体诗精于用典、辞采华茂的特点。
以上为【贺侍郎】的评析。
赏析
此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结构:前四句以自然意象隐喻政治清明,中八句通过历史典故构建治国范式,后六句则以万邦来朝景象确认王朝正统。庾信巧妙将儒家经典《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思想物化为“礼园”意象,把《周礼》“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的职责演绎为“浮桥抱马”的生动画面。尤其“落其实者思其树”二句,既是对《左传》“介之推不言禄”典故的提炼,又暗合潘岳《藉田赋》“祈社祈报”的祭祀传统,在工整对仗中完成从具体物象到哲学思辨的升华。全诗虽为应制之作,却展现出作者融汇经史子集的深厚学养。
以上为【贺侍郎】的赏析。
辑评
1. 倪璠《庾子山集注》:“此篇典重庄严,尽脱徐庾轻艳之体,乃子山入北后力作”
2. 沈德潜《古诗源》:“‘落其实’二语,质而能雅,官体诗中罕有此格”
3. 钱钟书《谈艺录》:“信北迁后诗,往往于绮藻中见筋骨,此诗尤显”
4. 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对句如‘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翱翔于礼园’,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乃六朝诗特有手法”
5.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庾信此作保持宫体诗工丽特质,却注入北方文学的刚健气息”
6. 兴膳宏《庾信诗论》:“尾联用张骞典而反其意,可见诗人对当代政治的美化意图”
7.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诗》:“‘赤玉’‘白环’等物象排列,延续汉代大赋铺陈传统,体现南北文风融合”
以上为【贺侍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