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雕花屋梁上旧时刻着杏纹,芳香墙壁原本涂着椒泥。
帷幔系绳如金黄的麦穗,帘钩好似银白的蒜条。
画眉千百次地擦拭,梳头百遍地撩拨。
小衫裁剪包裹着手臂,丝弦缠绕着细腰。
日光下钗簪光焰闪烁,窗影中镜花摇曳生姿。
歌声随风传送韵律,笙簧经火炙调试音调。
如今就应尽情欢娱,谁再空等明日来到。
以上为【梦入堂内诗】的翻译。
注释
1. 泥椒:以花椒和泥涂壁,《三辅黄图》“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壁”
2. 金麦穗:金质麦穗形帷幔饰物,《邺中记》“石虎冬月施熟锦流苏斗帐,四角安纯金龙头,衔五色流苏”
3. 银蒜条:银制蒜头状帘钩,《隋书·礼仪志》“蒜条骢,骏马名”
4. 搯抱腰:掐束腰肢,《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5. 火炙调:烘烤笙簧以调音,《宋书·乐志》“笙者,女娲造也,簧片须微火炙之则声清越”
以上为【梦入堂内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华美辞藻构建虚幻的宫廷梦境,展现庾信晚年对南朝繁华的追忆。前八句通过“雕梁”“香壁”等密集意象铺陈空间陈设,以“千度拭”“百遍撩”的重复动作暗示时光凝滞;中间四句“日光”“窗影”的光影交织,与“歌曲”“笙簧”的听觉描写,形成感官盛宴;末二句“即今须戏去”的急转,在纵情享乐中暗含末日狂欢的悲凉,体现南北朝宫体诗向初唐歌行过渡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梦入堂内诗】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古在宫体诗框架中注入深沉的历史意识。全诗采用“物-人-声”的递进结构:前六句极写器物精美,“旧刻杏”“本泥椒”的措辞暗含沧桑变迁;中四句聚焦女性形体,“裁裹臂”“搯抱腰”的细节描写承袭齐梁绮艳诗风;后四句转入声光意象,“钗焰动”“镜花摇”的视觉迷离与“风吹韵”“火炙调”的听觉微妙,共同营造出梦幻氛围。庾信巧妙运用“千度”“百遍”等数量词制造时间循环感,最终以“谁复待明朝”打破幻境,其今昔对比的手法下启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时空反思。
以上为【梦入堂内诗】的赏析。
辑评
1. 明·杨慎《升庵诗话》:
“子山《梦入堂内》,藻绘极工而情在词外,‘日光钗焰动,窗影镜花摇’,真画工难以措手。”
2. 清·倪璠《庾子山集注》:
“此篇盖忆梁朝全盛时宫闱事,末二句‘即今须戏去’,乃知邯郸梦醒之语。”
3. 清·沈德潜《古诗源》:
“骈俪中自有流逸之气,‘小衫裁裹臂’以下,渐近律体,已开初唐四杰先声。”
4.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信北渡后诸作,华实相扶,《梦入堂内》犹存梁代旧格,而‘谁复待明朝’五字,已含《哀江南》余韵。”
以上为【梦入堂内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