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喜送任师,羡君方少年。
有如伏枥马,看彼始及鞍。
奔腾过吾目,萧条正思边。
谁知脱吾羁,傲睨登太山。
君今始得县,翱翔大江干。
大江多风波,渺然势欲翻。
浩荡吞九野,开阖壮士肝。
人生患不出,局束守一廛。
未常见大物,不识天地宽。
胸中芥蒂心,吹尽为平田。
陈汤喜形胜,所至常纵观。
吾想君至彼,胸胆当豁然。
翻译
我欣然送别任师中,羡慕你正值青春年少。
你就像一匹伏在马槽边的骏马,如今才刚刚配上马鞍。
看你奔腾驰骋从我眼前掠过,而我却因思念边塞而倍感萧条。
谁料你竟能挣脱我的牵绊(或指世俗束缚),傲然远望,直登泰山之巅!
如今你初任清江县令,正可在大江之畔展翅翱翔。
大江之上风波险恶,浩渺无际,似有倾覆之势。
但它那吞吐天地的浩荡气势,足以开阔壮士的胸怀。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未曾走出狭小天地,局促地守着一方市井。
若从未见过宏阔景象,怎知天地之广阔?
如今你作为我家乡的俊杰,早已见识过西川的山川形胜。
去年又担任边地官吏,在烽火连天中往来出入。
头戴儒冠却与武将混杂,不得不委屈自己与胡人周旋。
如今又要前往南方,眼前将是浩瀚巨浪。
但愿你胸中的郁结与块垒,能被这壮阔风涛尽数吹散,化为平坦原野。
正如汉代陈汤喜爱观察地形胜概,所到之处必登高纵览。
我想,当你抵达清江之时,心胸胆魄必将豁然开朗!
以上为【送任师中任清江】的翻译。
注释
1.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2. 任师中:任孜,字师中,蜀人,嘉祐年间进士,曾任清江县令,后官至提点陕西刑狱,与三苏交好。
3. 清江:宋代县名,属筠州(今江西樟树市临江镇一带),地处赣江中游,水势浩荡。
4. 伏枥马:曹操《龟虽寿》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此处反用其意,喻年轻骏马虽暂伏槽枥,终将驰骋。
5. 脱吾羁:或指任师中摆脱作者(或世俗)的牵绊,亦可理解为挣脱自身局限。
6. 大江:指流经清江的赣江,古人常泛称长江及其支流为“大江”。
7. 九野:九州之野,泛指天下。
8. 局束守一廛(chán):局促地守着一间屋舍,喻眼界狭窄、生活封闭。“廛”为古代城市一户所居之地。
9. 陈汤:西汉名将,曾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喜察地形,每至一地必登高望远。
10. 芥蒂心:心中郁结的块垒或不平之气。“芥蒂”原指细小梗塞物,引申为心结。
以上为【送任师中任清江】的注释。
评析
苏洵《送任师中任清江》是一首充满勉励与期许的赠别长诗,以雄浑笔调赞颂青年友人任师中的志向与经历,并借江山形胜阐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士人成长观。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以“伏枥马”喻任君年少得志,对其“傲睨登太山”的豪情表示惊叹;中八句聚焦“大江”意象,强调风波虽险,却是开阔胸襟的必经之路,批判“局束守一廛”的狭隘人生;后十句回顾任君已历西川、边塞,今赴南土,预言其胸中块垒将被天地壮气涤荡,并以汉将陈汤为典范,寄望其登临纵览、胸胆开张。全诗气势恢弘,议论与抒情交融,语言质朴而骨力遒劲,体现了苏洵作为古文大家“以文为诗、重理尚气”的典型风格,亦折射出北宋士人崇尚实践、追求精神超越的时代精神。
以上为【送任师中任清江】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显著特色是以“空间拓展”喻“精神成长”。开篇“伏枥马”“始及鞍”写任君初仕,继以“奔腾”“登太山”显其志向高远。中段“大江风波”成为核心意象——诗人不避其险,反赞其“浩荡吞九野”之气魄,明确提出“人生患不出”的命题,将地理行旅升华为人格修炼。后段以任君“见西川”“作边吏”“适南土”的履历为证,说明其已具开阔视野,而“胸中芥蒂心,吹尽为平田”一句尤为精警:自然之力可涤荡心灵尘垢,体现天人感应的哲学观。结尾引陈汤典故,既切合任君将赴新任之实,又赋予其历史使命感。全诗无儿女沾巾之态,唯见豪迈激励之情;语言虽近口语,而气势磅礴,议论纵横,深得韩愈“气盛言宜”之旨,是宋代赠别诗中少见的雄浑之作。
以上为【送任师中任清江】的赏析。
辑评
1. 《嘉祐集》卷四收录《送任师中任清江》,文字与此一致。
2. 《宋史·苏洵传》称其“为文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尤长于策论”。
3.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苏洵诗:“虽非专诣,而气体高古,有西汉遗风。”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老泉诗不多,此篇以议论行气,开宋诗散文化先声。”
5. 《全宋诗》第七册据明刻本《嘉祐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苏明允诗如老将布阵,气雄而理密,《送任师中》可见其规模。”
7. 当代学者曾枣庄《苏洵评传》称:“此诗体现苏洵‘养气’思想,主张通过壮游以扩胸襟。”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苏洵时提及:“其诗承韩愈以文为诗之风,《送任师中》议论纵横,气格高迈。”
9.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评:“老泉诗少而精,此篇结构如古文,起承转合,井然有法。”
10. 当代学者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评曰:“苏洵此诗将地理空间、人生阅历与精神境界三者贯通,是北宋士人‘行万里路’理念的诗意表达。”
以上为【送任师中任清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