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魏文侯与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好日期打猎。到了这天,文侯饮酒正在兴头上,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出发,左右侍臣说:“今日饮酒如此快乐,天又下雨,您要到哪里去呢?”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日期,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能不如期相会吗!”于是前往,亲自宣布取消这次狩猎。魏国由此开始强盛。
以上为【文侯与虞人期猎】的翻译。
注释
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管理山泽的官。
期猎:约定打猎时间。
焉:哪里。
是: 这
罢:停止,取消。
之:到,往。
强:强大。
期:约定
雨:下雨
岂:怎么
可:能
乃:于是就
1. 魏文侯:战国初期魏国开国君主,名斯,《史记》载其“任贤使能,国人称仁”
2. 虞人: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员,《周礼·地官》“山虞掌山林之政令”
3. 期猎:约定狩猎日期,《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4. 焉之:疑问代词“哪里去”,《战国策》常见句式
5. 一会期:履行一次约定,《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 身自罢之:亲自宣布取消,《左传·昭公四年》“司马致节,罢师而去”
7. 魏始强:《资治通鉴》“文侯由是得誉于诸侯,魏国始强”
以上为【文侯与虞人期猎】的注释。
评析
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守约是诚信的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的诚信有关。
约定相会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约,应该在事前通知对方,免得人家苦等,这是守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有人以为这些是小事,尤其是对待下属人员,失约似乎不当一回事。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认真对待双方约定,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从期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之道了。
此文出自刘向《战国策》,通过魏文侯雨夜赴约的日常小事,揭示诚信治国与邦国兴衰的内在关联。全文采用“小事见大义”的笔法:以“饮酒乐”的私欲与“天雨”的客观阻碍作为矛盾起点,通过文侯“岂可不一会期哉”的反诘突显契约精神,终以“魏始强”的历史结论点明政治诚信的实践价值。这种将个人品行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的叙事逻辑,体现汉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观念。
以上为【文侯与虞人期猎】的评析。
赏析
本段在叙事艺术上呈现三层递进结构:情境设置(饮酒乐-天雨)制造道德考验,行为选择(将出-乃往)展现人格坚守,历史评价(始强)揭示政治规律。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左右侍臣的世俗逻辑与文侯的契约精神形成价值观碰撞,“饮酒乐”的感官享受与“身自罢”的理性自律构成人性张力。尤具匠心的是“罢之”的细节处理——文侯并非简单履约,而是亲往解除约定,既维护法律严肃性又体现人文关怀,这种“义利之辨”的辩证思维,与《孟子》“鱼与熊掌”的论述一脉相承。结尾“魏于是乎始强”的史笔,将道德叙事升华为治国方略,开创“微言大义”的史传传统。
以上为【文侯与虞人期猎】的赏析。
辑评
1. 刘向《战国策书录》:“魏文侯崇孝尊贤,此篇可见其‘得誉于诸侯’之由”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君子曰:文侯可谓知君道矣,其所以兴魏者,非偶然也”
3. 吕祖谦《东莱博议》:“‘虽乐’二字最宜体味,见真诚信义在破私欲处着力”
4. 王符《潜夫论》:“观文侯之守信,则知春秋书‘宋公及楚人平’之深意”
5. 李贽《藏书》:“魏之强始于文侯守信,与秦之强始于商鞅徙木,同一机轴而德刑异途”
6. 王夫之《读通鉴论》:“身自罢之’四字,见人主不以威权废公义,三代遗风存焉”
7. 钱穆《国史大纲》:“此事虽小,可识战国新兴精神,贵族政治渐向官僚制度转型之兆”
以上为【文侯与虞人期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