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晚年被迫苟且偷生,回到家中也少有欢趣。
娇儿绕膝不离,是怕我刚回来就又要离去。
回忆往昔喜欢追寻清凉,故而常常漫步在池边树底。
如今北风呼啸凛冽,抚念往事,心中被种种忧虑所煎熬。
幸而知道禾黍已经收获,仿佛觉得酒糟床上的酒已在流淌。
如今总算能有足够的酒来斟酌,暂且借它慰藉我暮年的沧桑。
以上为【羌村】的翻译。
注释
晚岁:晚年。当时杜甫仅46岁,但饱经忧患,自觉衰老。
迫偷生:被迫苟且活着。体现了诗人志在报国,却困于家室的无奈与愧疚。
畏我复却去:此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娇儿怕我再次离开他们;二为娇儿因见我神色严肃而生畏,悄悄地退去。前一种解释更为普遍,更能体现乱世中亲人团聚的珍贵与脆弱。
忆昔:指去年(至德元载)六月杜甫回家探亲时。
好追凉:喜欢乘凉。
故:常常。
抚事:思量眼前和过去的事。
煎百虑:内心被种种忧虑所煎熬。
赖知:幸而知道。
糟床:榨酒的器具。
注:指酒液流出。
足斟酌:有足够的酒可以喝。
迟暮:晚年。
以上为【羌村】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历经艰险从凤翔回到鄜州羌村家中后所作,为《羌村三首》中的第二首。全诗聚焦于归家后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深刻揭示了战乱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诗中“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的细节,以小见大,既写出孩子的天真依恋,更反衬出诗人因漂泊不定带给家人的心理创伤。后段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忧患紧密相连,在看似达观的言辞下,蕴含着深沉的悲凉与无力感。
以上为【羌村】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极度的真实与深刻的心理刻画。诗人没有描绘归家的狂喜,而是直指内心的“少欢趣”,这种反常的心理正是国家动乱在个人情感上的投影。“娇儿”二句是神来之笔,通过孩子无意识的举动,将战乱造成的长期分离与不安全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诗歌在时间上形成今昔对比:昔日“追凉”的闲适与今日“北风劲”的萧瑟,既是自然环境的对照,也是国运与个人心境巨变的象征。结尾处对酒的期盼,并非真正的畅快,而是“慰迟暮”的无奈之举,是“煎百虑”后唯一的逃避途径,使得全诗在平静的叙述下涌动着巨大的悲怆,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以上为【羌村】的赏析。
辑评
明·王嗣奭《杜臆》:“‘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娇儿缠绵苦恼光景如见。‘忆昔好追凉’一段,悲叹迟暮之感,又与前首(指《羌村》其一)不同。”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此章还家后事,承上‘妻孥’来。‘偷生’少欢,起下‘还家’……‘赖知’、‘已觉’,想见无聊中作宽慰语。”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不离’、‘畏去’,勾留膝前,有疑惧情态,妙在‘却’字……后四,皆所以‘少欢趣’者也。追昔抚今,情景迥异,故欢寡而虑煎。”
以上为【羌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