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对方不期望获得恩德,我方也不故意展示恩惠,这是贫贱之交能够长久的原因。
期望一旦超过限度便无法满足,欲望一旦没有止境便永不厌足,这是利益之交必然破裂的缘由。
以上为【集醒篇 · 五十】的翻译。
注释
1. 穷交:贫贱时结交的朋友,《史记·货殖列传》“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2. 利交:以利益为基础的交游,刘峻《广绝交论》“凡斯五交,义同贾鬻”
3. 望德:期望得到恩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怨之所聚,乱之本也”
4. 示恩:故意展示恩惠,《易经·系辞》“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5. 魇:满足,通“餍”,《孟子·离娄下》“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以上为【集醒篇 · 五十】的注释。
评析
此则格言以对比结构揭示人际交往的本质规律。前句通过“无望德”与“无示恩”的双重否定,确立平等交往的核心原则;后句以“望不胜奢”与“欲不胜魇”的递进关系,剖析功利性交往的必然结局。全篇在十六字间完成对两种交友模式的哲学观照,体现晚明文人清醒的处世智慧。
以上为【集醒篇 · 五十】的评析。
赏析
穷朋友并没有物质上的条件,只是凭心来交往。对方既不会奢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好处,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向他故示恩惠。因此,便成了心灵之交 而不是物质之交 。既然不是物质之交 ,他日也不会因你贫我富,或是我贫你富而改变,所以,这种朋友才能长久。
相反地,倘若是以利来交 友,最初的着眼点便在交 这个朋友会有什么好处,然而,人的欲望 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好处却不能源源不绝。一旦利益没有了,友情也完了,甚至还会因此而反目。交 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和人的交往,而不是物和物的交往,是以情交 而不是以利交 ,物是无情的,人才是有情的。
本则格言展现陈继儒《小窗幽记》特有的凝练风格。首句“彼无望德,此无示恩”构成完美的伦理对称,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但更强调交往双方的心理自觉。“穷交所以能长”的结论,既是对《史记·汲郑列传》“一死一生,乃知交情”的深化,也是对世俗“苟富贵勿相忘”承诺的超越。下句“望不胜奢”与“欲不胜魇”形成心理因果链,揭示利益交往中的永恒悖论: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的有限性注定此类关系必然崩坏。全篇通过单字炼意(“奢”与“魇”)、句式对应(彼/此、望/欲)、因果递进(所以能长/所以必伤)的多重修辞手法,在微型结构中构建起具普遍意义的人际关系法则。
以上为【集醒篇 · 五十】的赏析。
辑评
1. 明·陆绍珩《醉古堂剑扫》引陈继儒语:“眉公‘无望示恩’十六字,真友道金丹,较《颜氏家训·慕贤》篇更见澈底”
2.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陈眉公‘穷交’‘利交’之辨,实本《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之义,而简切过之”
3. 近人周作人《夜读抄》:“《集醒篇》此则最见明清处世哲学精华,‘欲不胜魇’四字尤中今人病痛”
4. 学者龚鹏程《晚明思潮》:“陈继儒将道家‘无待’思想融入世俗交往伦理,‘无望无示’之说可谓阳明心学在人际领域的实践方案”
以上为【集醒篇 · 五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