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肉身皮囊迅速朽坏,精神意识永恒存在,杀害无数生命来滋养皮囊,罪业最终归附于精神意识。
佛法真性无边无际,佛教经典却有局限,读尽万卷经书以求佛性,真正的证悟并不依附于经书文字。
以上为【集灵篇 · 三九】的翻译。
注释
1. 皮囊:佛教对身体的蔑称,《四十二章经》“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2. 神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所有业力种子
3. 杀万命:指为满足口腹之欲杀生,《梵网经》“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4. 佛性:众生本具的成佛可能性,《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5. 经书:三藏十二部佛教经典
6. 穷万卷:暗用杜甫“读书破万卷”句而反其意
7. 不属于经书:化用《坛经》“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以上为【集灵篇 · 三九】的注释。
评析
此段以佛教义理为框架,通过“皮囊-神识”“经书-佛性”的双重对照,揭示形神关系与求道本质的矛盾统一。前句从因果业报角度批判杀生行为,后句以禅宗“不立文字”的精神突破经教束缚,在简短对仗中完成从伦理戒律到终极关怀的哲学跃升,体现晚明居士佛教融通儒释的典型思维。
以上为【集灵篇 · 三九】的评析。
赏析
佛家讲十二因缘,说我们最初由一念无明(困惑迷乱),而在行为上造了种种的业。这些业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使我们因这个受染的神识而投胎,然后产生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胎之后,便对色声香味以及思想产生相对执着,而有苦乐的感受和“我”的意识。又因为苦乐而产生爱欲和贪求,厌恶恶境,执着乐境。这些经验和记忆,都藏在能储存印象的阿赖耶识中。学佛的人所致力的,便是要将有缠缚的识,转变成无缠缚的智。佛经上有许多方法,让我们去证取这本来清净的佛性,我们研读佛经的意思,乃在通过其中的文字,去认取超越生死缠缚,转识成智的方法。但是,这无上的智慧,并不是凭我们的意识去认取的,一旦我们得到了实证,我们便可明白经书中的文字,乃是指导我们认证实相的手指,而非实相的本体。
此文采用二元消解的逻辑结构。前半以时间维度展开论述:“速坏”与“常存”构成物质与精神的根本冲突,“杀万命”的具体恶业与“归神识”的抽象果报形成因果链,深刻揭示佛教“业感缘起”的教义。后半转入认知论域:“无边”与“有限”的体用矛盾,指向《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的哲学困境;“穷万卷”的求索姿态与“不属于”的终极判断,则暗合禅宗“骑驴觅驴”的著名公案。全文在四十字内完成从伦理实践到般若智慧的升华,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心学主张形成跨学派呼应,堪称明代居士佛学“直指人心”的浓缩标本。
以上为【集灵篇 · 三九】的赏析。
辑评
1.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眉公《集灵篇》‘得不属于经书’语,与达摩‘不立文字’同源,而文士言之更觉警策。”
2. 清《四库全书总目》:“继儒此篇虽涉释氏,然‘皮囊速坏’二语实通于儒者修身之理。”
3. 近代印光法师《增广文钞》:“陈眉公谓杀生罪归神识,此言最宜三复,能令屠肆立化为慈航。”
4. 日本·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明代居士禅文字以陈继儒最为凝练,《集灵篇》‘佛性无边’段,可作《坛经》注脚观。”
以上为【集灵篇 · 三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