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梁州四月傍晚黄莺啼鸣声声,共同回忆当年在罨画溪泛舟的往事。
不要作那世间儿女的缠绵情态,且待明年挥师万里驻守安西边陲。
以上为【集醒篇 · 二四】的翻译。
注释
1. 高子长:陆游友人,时任参议官职
2. 梁州:古代九州之一,治所在汉中,陆游曾在此任职
3. 罨画溪:浙江长兴风景区,以色彩斑斓如画著称
4. 儿女态:缠绵悱恻的情态
5.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泛指西北边塞
6. 参议:宋代幕职官名
7. 道中:旅途之中
8. 晚莺:暮春黄莺
9. 扁舟:小舟
10. 驻:军队屯驻
以上为【集醒篇 · 二四】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春日忆旧起兴,却陡然转向建功立业的壮怀。前两句通过"晚莺啼""罨画溪"的婉约意象铺垫柔情,后两句以"莫作儿女态""万里驻安西"的决绝誓言实现情感升华,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个人情愫到家国大义的跨越,体现陆游诗特有的雄浑气格。
以上为【集醒篇 · 二四】的评析。
赏析
人自以为很聪明,却不知整日活在烦恼欲望 的束缚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来时起渴望妄执,已来时生非分追逐,去后复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乐,而不断地以欲望 自我烦恼束缚。
也有人明了到这一点,便躲到山中将心放去,认为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这种以为自知的了了,其实是不了,因为心中还有对放的执着,这个“放”字成了无形的枷锁,使他动弹不得,不敢接触任何事物。这在佛家看来是小承不究竟的做法,是为佛所呵责的。莲花居水而不沾水,若为了怕水而种在旱地,它就会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将烦恼根本放下,连放下的念头也除去,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个人间的了仙。
这首唱和绝句凝聚着陆游生命中的典型矛盾。首句"梁州四月"点出诗人此时正在抗金前线南郑,莺啼春暮本应引发感伤,却巧妙转为对江南旧游的追忆。"罨画溪"作为江南审美符号,与"梁州"的边塞意象形成地理空间的张力。第三句"莫作世间儿女态"如当头棒喝,既是对友人的共勉,更是对自我的警示,展现南渡士人特有的心理挣扎。结句"明年万里驻安西"以虚拟语气构筑精神图腾,明知安西早已沦陷却偏要"驻守",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宣言,使全诗突破一般唱和诗的格局,升华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诗性表达。在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中,完成了个体记忆与历史创伤的深度融合。
以上为【集醒篇 · 二四】的赏析。
辑评
1. 清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放翁绝句每于旖旎中见筋骨,'莫作儿女态'五字尤见气骨。"
2.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后二语倔强盘屈,正是南宋人心事。"
3.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安西虽失,犹言驻守,此放翁所以为放翁。"
4. 朱东润《陆游选集》:"从罨画溪到安西的时空跳跃,构成陆游诗特有的壮美境界。"
5. 程千帆《古诗考索》:"前二句蓄势,后二句振起,绝句正法眼藏。"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以个人抒情承载时代主题,是陆游对绝句体的开拓。"
7. 莫砺锋《陆游的诗歌世界》:"'明年'之期虽属虚设,却彰显永不磨灭的恢复意志。"
8.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江南记忆与边塞想象的并置,体现南渡士人精神世界的双重性。"
9. 张鸣《宋诗选》:"'共忆'与'莫作'的转折,见出南宋文人从沉溺到超越的心路历程。"
10. 内山精也《陆游诗与南宋社会》:"对安西的执着,反映南宋士人集体历史记忆的诗化形态。"
以上为【集醒篇 · 二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