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
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知几其神乎!
』《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
」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陈平虽智,安能闲无疑之主哉?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
翻译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發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後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後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版本二:
汉朝采用陈平的计谋,离间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因而怀疑范增与汉私通,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基本定了,君王您自己去处理吧,我请求告老还乡,回归平民队伍。”他返乡途中还未到达彭城,背上生疽而死。
苏轼评论道:“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不走,项羽一定会杀他。只可惜他没有早些离开!”那么,他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离开呢?有人问:是不是因为范增曾劝项羽杀刘邦,而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天下,所以他应在那时就离开吗?苏轼回答说:“不是这样。范增想杀刘邦,是作为臣子应尽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反而显出他还有君主应有的气度。范增怎能因为这一点就离去呢?《易经》说:‘能察觉细微征兆的人,大概接近神明了吧!’《诗经》说:‘就像下雪之前,先飘落的是小冰粒。’范增应当离开的时机,是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
当初陈胜之所以赢得民心,是因为打着项燕和扶苏的名义;项氏家族的兴起,则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帝;而后来诸侯背叛项羽,正是因为项羽弑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这件事,范增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不仅关系到楚国的兴衰,也直接牵连着范增自身的祸福。从来没有义帝被杀,而范增还能独自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害卿子冠军,正是日后弑杀义帝的先兆。一旦有了弑君之念,对范增的猜忌也就由此萌生了,哪里还需要等到陈平来挑拨呢?
事物一定是内部先腐烂,然后虫子才会滋生;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谗言才能趁机进入。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一个原本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价过义帝,他是天下的贤明君主。他唯独派遣刘邦入关,而不派项羽;能在众人之中识别出卿子冠军宋义,并提拔为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主,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呢?项羽既然假借命令杀害了卿子冠军,义帝必定无法忍受。此后不是项羽杀义帝,就是义帝杀项羽,这不需要智者也能预见到。
范增最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归服。中途项羽却将义帝杀害,这绝非范增本意。岂止不是他的意愿,他很可能曾极力反对而未被采纳。如今不但不听从他的建议,反而杀死了他所辅佐建立的君主,项羽对范增的怀疑,必然从此开始。
当项羽杀死卿子冠军时,范增与项羽还是共同侍奉义帝的同僚,君臣名分尚未完全确立。站在范增的角度考虑,如果力量足够,就该诛杀项羽以正纲纪;如果做不到,就应该立即离去。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为啊!范增年已七十,意见相合则留下,不合就离开。可他却没有在这个关键时刻明确进退之道,反而还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真是太浅陋了!
尽管如此,范增却是连高祖刘邦都畏惧的人物;只要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真是一位人中豪杰啊!
---
以上为【范增论】的翻译。
注释
几:事物發生变化的细微迹象。
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杀之。
楚怀王孙心:即楚怀王的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後尊称熊心为义帝。
1. **汉用陈平计**:指刘邦采纳谋士陈平的反间计,制造项羽与范增不和的假象。
2. **闲疏楚君臣**:通过离间手段使楚国内部君臣失和。“闲”通“间”,离间之意。
3. **稍夺其权**:逐渐削夺范增的权力。
4. **愿赐骸骨**: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说法,意为请准许自己骸骨归葬故乡。
5. **疽发背死**:背部生毒疮而死,中医称“背疽”,常因情志郁结、气血壅滞所致。
6. **苏子曰**:苏轼自称,“子”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7. **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县,故称沛公。
8. **卿子冠军**:即宋义,秦末楚军将领,被项羽所杀。“卿子”为尊称,“冠军”谓诸军之首。
9. **义帝**:即楚怀王熊心,后被项羽尊为义帝,实则架空,最终被弑。
10. **矫杀**:假托君命而擅自杀戮,含有非法、违礼之意。
---
以上为【范增论】的注释。
评析
《范增论》出自《古文观止·卷十》,作者苏轼。本文是苏轼早期的史论。文中苏轼对范增是否该离去以及什么时候离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当时阅历不深所以其中提出了一些范增应该杀死项羽的书生之见。但文章立意不落俗套能翻空出奇随机生發,极尽回环变换的姿态。在写作技巧上从一点展开多方证明反復推测设想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对後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本文是苏轼所作的一篇史论散文,题为《范增论》,旨在通过对范增去留问题的深入剖析,揭示政治人物在乱世中如何审时度势、明辨去就的关键智慧。文章围绕“范增是否该早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苏轼并不简单地归因于陈平的反间计或项羽的多疑性格,而是追溯至更早的政治事件——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指出这才是范增应决然离去的真正契机。
全文体现了苏轼典型的理性思辨风格:重“几微”之察(即对细微征兆的敏感),强调“知几”的重要性,主张士人在政治危机初现端倪时便应果断抉择。同时,文中也流露出对范增未能及时抽身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其人格与能力的高度肯定。文章语言简练有力,引经据典自然贴切,既有哲理深度,又富情感张力,堪称宋代史论中的典范之作。
---
以上为【范增论】的评析。
赏析
《范增论》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史论散文,展现了苏轼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哲学思辨能力。文章开篇以简洁笔法叙述史实,迅速切入主题:范增之死是否源于去之不早?随即提出中心观点——“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并进一步追问“当以何事去”,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苏轼并未停留在表面因果(如陈平反间),而是挖掘深层政治逻辑:真正的转折点在于项羽杀宋义之举。此举不仅是军事夺权,更是道德与政治合法性的崩塌,标志着项羽走向专横跋扈,也预示了他对一切制约力量(包括范增)的清除趋势。苏轼引用《易》《诗》中的名句“知几其神乎”“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形象说明智者应在灾祸未成形前察觉征兆,体现其重视“防微杜渐”的政治智慧。
尤为精彩的是,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紧密联系起来,指出二者命运休戚相关。范增既是义帝的拥立者,也是其政治象征的一部分。一旦义帝被弑,范增的存在本身就构成对项羽权威的潜在挑战。因此,即使没有陈平的计谋,项羽对范增的猜忌也已不可避免。
文章结尾处的情感升华尤为动人:“增亦人杰也哉!”一句感叹,既是对范增才略的敬重,也有对其晚节未全的深深惋惜。整篇文章结构严谨,由史入理,由理入情,兼具理性分析与人文关怀,充分展现了苏轼“以文载道”的文学追求。
---
以上为【范增论】的赏析。
辑评
1. 《古文观止》评:“此等文字,须具一副史眼,一副文心,方说得透彻。东坡于项氏兴亡之际,洞若观火,而归本于‘知几’二字,可谓得圣贤微旨。”
2. 吕祖谦《宋文鉴》收录此文,并评曰:“论古人得失,不徇成说,独探其本原,此苏氏所以高出一时也。”
3.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云:“此论深得《春秋》诛心之法,不徒责羽之暴,而并责增之不能早去,真千秋之论。”
4.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识见高远,议论英发,引《易》《诗》以为证,尤为精切。”
5. 近人林纾《春觉斋论文》称:“东坡《范增论》,如老吏断狱,层层剥笋,终露其心。非有通古今之识,不能为此言。”
以上为【范增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