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客游的道路啊,路途漫漫何其遥远!蝉声或前或后地鸣叫,槐花也仿佛含愁带怨。
怎敢期望长命百岁?还未到该白头的年纪,如今却已白了头。
四五座山峦点缀着迷蒙的雨色,两三行大雁紧贴着秋日的云边。
真比不上那在江上垂钓的人,他们只需在船中终老便得安闲。
以上为【隽阳道中】的翻译。
注释
隽阳:地名,在今安徽省境内。
向背:指蝉声从前方和后方传来,或断续、或前后不一致。
争知:怎知。
未合:不应该,没到(年纪)。
帖:紧贴着,挨着。
垂纶者:垂钓的人,常指隐士。纶,钓丝。
以上为【隽阳道中】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杜荀鹤于羁旅途中抒写人生感慨之作。首联以“客路悠悠”与“蝉声”、“槐花愁”起兴,奠定了全诗奔波劳碌、愁绪纷繁的基调。颔联直抒胸臆,发出人生无常、未老先衰的深沉喟叹,极具感染力,反映了晚唐动荡时世在士人心灵上投下的阴影。颈联转而写景,以“四五朵山”、“两三行雁”勾勒出秋日雨中行旅所见之景,对仗工巧,画面清空淡远,于开阔中暗含孤寂。尾联笔锋再转,以江上垂纶者(隐士)的安闲“终老”,反衬自己奔走道路、身不由己的悲辛,表达了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人生的无奈。
以上为【隽阳道中】的评析。
赏析
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情感的直白浓烈与写景的简淡高远的巧妙结合。
情感真挚,语浅意深:诗人毫不掩饰地道出心中的苦闷与悲哀,“未合白头今白头”一句,语言极其通俗,却道尽了世路艰难、人生早衰的无限辛酸,因其真实而格外动人。这种平易近人、关注自身命运的情感和语言,正是杜荀鹤诗歌的典型风格。
写景疏朗,善用数词:颈联写景,堪称诗眼。诗人以“四五朵”形容山峦,以“两三行”描绘飞雁,数量词的运用使画面显得疏落有致,极具空间感和画意。“妆雨色”与“帖云秋”的搭配,更是精妙,前者写出山色在雨中的迷蒙秀美,后者则生动地刻画出秋雁南飞的整齐姿态与高远意境。这一联的淡远,与前两联的浓愁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统一。
对比强烈,卒章显志:全诗在结尾处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将一生奔波劳碌、未老先衰的“行客”与安然自适、终老烟波的“垂纶者”进行对比。这一对比,不仅深化了前文所抒发的愁苦之情,更清晰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对自由隐逸生活的渴望,从而有力地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以上为【隽阳道中】的赏析。
辑评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评杜荀鹤诗:“荀鹤苦吟,平生所志不遂,山丘之叹,往往见于诗文。如‘争知百岁不百岁,未合白头今白头’,俱有哀弦促柱之悲。”点评:辛文房准确地指出了杜荀鹤诗歌多慨叹自身命运的特点,并以此诗颔联为例,认为其诗句充满了如悲切琴声般的哀伤之情。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客路’下再添‘客路’,‘悠悠’上又加‘悠悠’,此行路之难也。……‘四五朵’、‘两三行’,纯是写景,而客路之愁,已不堪诵。”点评:金圣叹对诗的首联和颈联进行了精妙的批点,他指出首联叠词的运用强化了行路之难的感受,而颈联看似纯然的写景,实则已浸透了客愁,点出了情景交融之妙。
以上为【隽阳道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