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茅屋四周松竹掩映成荫,
山野老翁时常携酒相访。
世人无人开口不谈论名利,
唯我白发苍苍独爱吟咏闲章。
秋月映照钓潭酣睡正浓,
云横樵径更显野趣深长。
在此山中一日度过一日,
有何等闲愁能扰我心房?
以上为【山居自遣】的翻译。
注释
山翁:山野老翁,王维《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
不言利:《论语·子罕》“子罕言利”,批判晚唐逐利世风
钓潭:化用严子陵钓台典故,喻隐逸之志
樵径:打柴小路,《南史·阮孝绪传》“榛径无人”
有底:唐宋口语“有何”,杜甫《可惜》“花飞有底急”
以上为【山居自遣】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松竹茅屋起笔,构建清幽的隐逸空间。“无人开口不言利”的尖锐批判与“只我白头空爱吟”的自我解嘲,形成强烈的时代对照。颈联“月照钓潭”“云横樵径”以自然意象续写超脱心境,尾联“有底闲愁得到心”以反诘作结,表面写无忧,实暗含对家国命运的深忧,体现晚唐诗人“外旷内忧”的典型心态。
以上为【山居自遣】的评析。
赏析
全诗蕴含双重叙事:表层是隐逸生活的闲适记录(松竹、山翁、钓潭、樵径),深层是精神世界的矛盾呈现(“不言利”的愤世与“空爱吟”的无奈)。诗人巧妙运用空间隔离手法:茅屋的物理空间阻断了名利场的侵扰,而“月在钓潭”“云横樵径”的自然空间则成为精神庇护所。尾句“有底闲愁”看似豁达,实则暗用李商隐“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的笔法,将个人闲愁升华为时代悲音,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使该诗成为晚唐隐逸诗中兼具深度与张力的佳作。
以上为【山居自遣】的赏析。
辑评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荀鹤《山居》诗‘无人开口不言利’句,可谓刺世至言,较罗隐《金钱花》更见沉痛。”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晚唐杜荀鹤‘月在钓潭’一联,得王孟余韵,而‘不言利’之叹又近白傅讽喻。”
清·薛雪《一瓢诗话》:“‘此中一日过一日’七字,写尽乱世苟全心态,与司空图‘逃名最是能’同属无奈之举。”
现代·闻一多《唐诗杂论》:“杜荀鹤将俚语‘有底’入诗,既保持山居本色,又暗含对‘闲愁’的消解企图。”
当代·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该诗展现唐末士人双重困境:既无法改变世风,又不愿同流合污,唯有在自然中寻求暂慰。”
以上为【山居自遣】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