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船只停泊在滩边,迟迟无法下行,
暮色苍茫中,我仓皇地登上河滩。
偏偏让人发愁的是这逆水而上的顶头风,
更有那如同沙岸崩塌般的巨浪,阻遏着行舟。
看着落日,天色已然昏黑,
远处渔家的灯火,与我遥遥相对。
夜渐深了,天气转而寒冷,
我独坐滩头,等待着潮水上涨(以便乘潮而行)。
以上为【淮上杂诗六首】的翻译。
注释
淮上:淮河之上。
阁:同“搁”,停泊。
迟:迟缓,耽搁。
苍黄:同“仓皇”,匆忙、慌张的样子;亦可理解为暮色苍茫。
逆水风:与水流方向相反的风,即顶头风。
崩沙浪:形容浪头很大,仿佛能冲垮沙岸。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夜阑:夜深。
潮流涨:指海水涨潮时顶托入海河流,使河水位上升,利于行船。
以上为【淮上杂诗六首】的注释。
评析
本诗截取了诗人淮上舟行中一个充满焦虑与等待的片段,以时间为序,层层展开。首句“舟阁下滩迟”点明困境,一个“迟”字奠定了全诗滞重、无奈的基调。“苍黄暮滩上”既写出了暮色降临的匆促,也透露出诗人心情的纷乱与不安。三、四两句直抒胸臆,点明“迟”滞的原因:“逆水风”与“崩沙浪”,这两个极具动感和力量的意象,将自然界的阻力具象化,也暗喻了人生旅途的艰难。
后四句,诗人的笔触从白日的挣扎转向夜的静守。随着“落日看已昏”,视线由广阔的滩涂转向了远方“渔灯”的微光。这一点灯火,在苍茫夜色中既是温暖的陪伴,也反衬出诗人所处的孤寂。最后两句,“夜阑天转寒”是身体的感觉,“坐待潮流涨”是内心的期盼。在寒冷与寂静中,诗人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自然规律的转变——潮水的上涨。全诗在此戛然而止,没有写潮来之后的解脱,而是将情感凝聚于“等待”这一瞬间,留下了悠长的余韵,使平凡的羁旅题材充满了动人的艺术力量。
以上为【淮上杂诗六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宋诗“以平淡为美”审美理想的出色实践。
白描手法,真切感人:诗人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和奇特的想象,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叙述事件、描绘景物。“落日看已昏”、“坐待潮流涨”等句,近乎口语,却将旅人的困顿、焦急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产生了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
情感内敛,意在言外:全诗的情感表达极为含蓄。诗人没有直接呼喊愁苦,而是将情绪融入对客观景物和自身行为的描述中。“偏愁”二字是诗中唯一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其余情感皆通过“苍黄”、“坐待”、“寒”等字眼间接传达,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感与在寂静长夜中的孤独感。
结构自然,意境完整: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日暮到夜深)和事件发展(受阻-登滩-愁风浪-看落日-对渔灯-感寒-待潮)自然展开,结构清晰流畅。结尾的“坐待”与开头的“迟”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同时又将无尽的期待留给诗外,意境深远。
以上为【淮上杂诗六首】的赏析。
辑评
宋·龚啸《宛陵先生集·附录》:“(梅尧臣)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译文:(梅尧臣)涤除了浮华绮靡的诗风习气,在西昆体流弊至极之时超脱而出;继承了古朴淡雅的诗道传统,在诸位大家尚未兴起之前就已卓然成家。
说明:此评从宋诗发展史的角度,高度肯定了梅尧臣开风气之先的地位。本诗语言古淡,意境深远,正是其反对“浮靡”、倡导“古淡”的创作实践。
元·陆文圭《跋李良翁清边志》:“梅圣俞(梅尧臣字)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淮上杂诗》‘落日看已昏,渔灯远相向’,岂不足当诗耶?”
译文:梅尧臣的诗,精于平淡的风格,自成一家。像《淮上杂诗》中“落日看已昏,渔灯远相向”这样的句子,难道不足以被称为好诗吗?
说明:此评直接引用本诗诗句作为例证,盛赞其“工于平淡”的艺术成就,认为这类诗句看似平常,却韵味无穷,是真正的佳作。
以上为【淮上杂诗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