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偶然跟随樵夫去采药于都梁山中,路过竹屋松门的房舍,试着讨一杯清浆解渴。
只见东轩之内适宜凭几休憩,却不知这里的公子原来是监仓官萧渊。
溪流中有散乱的石块如同古老的墙垣,山下生长的寒季蔬菜散发出令人垂涎的香气。
我本是江南旧日的游子,如今辞官归隐,料想你也早已挂冠而去,老友萧郎啊,我们心意相通。
以上为【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泗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地处淮河南岸。
2. 南山:指泗州境内的都梁山,在今江苏盱眙境内,产都梁香草。
3. 监仓:官职名,掌管仓库事务的小官。萧渊时任此职。
4. 萧渊:字东父,或作东甫,苏轼友人,生平不详。
5. 都梁:即都梁山,亦指都梁香草,古代名贵香料,产于该地。
6. 竹屋松扉:用竹子建造的房屋,松木做的门扇,形容山中简朴居所。
7. 乞浆:讨水喝,浆指微酸的饮料,常用于解渴。
8. 隐几:倚靠着几案休息,多指闲适隐居之态。
9. 匕箸:勺子和筷子,代指饮食;此处指山蔬美味可口。
10. 挂冠:辞去官职,典出《后汉书·逸民传》逢萌“解冠挂东都城门”,后世用为辞官归隐之喻。
以上为【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泗州南山拜访监仓官萧渊时所作,题为“东轩二首”之一(今仅存此一首)。全诗以清淡自然之笔,写山居之景与故人之情,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向往隐逸的情怀。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友情的含蓄表达,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通过“偶随樵父”“试乞浆”等细节,展现出诗人亲近山林、不拘身份的生活态度;而“挂冠知有老萧郎”一句,则透露出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许与自身退隐之志的共鸣。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醇厚的特点。
以上为【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一次偶然探访起笔,“偶随樵父采都梁”,既写出诗人随意闲行的状态,也暗示其已脱离仕途羁绊,融入山野生活。次句“竹屋松扉试乞浆”,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山间人家的清幽景象,“试乞浆”三字更显亲切自然,毫无官宦架子。第三句“但见东轩堪隐几”,由外入内,转入居所内部,点明“东轩”这一题眼,突出其宜于隐居休憩的意境。第四句“不知公子是监仓”,语带调侃,表面说不知主人身份,实则暗赞其虽居小职却有高士之风,不以官位自矜。
五六句写景,“溪中乱石墙垣古”状自然之奇,“山下寒蔬匕箸香”转写生活之趣,一静一动,一古一新,构成山居生活的完整画面。末两句直抒胸臆,“我是江南旧游客”回顾过往漂泊生涯,“挂冠知有老萧郎”则将自己与友人并提,既表达对萧渊人格的敬重,也寄托了共同归隐的理想。全诗结构从容,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味深长,堪称苏轼晚年五律中的佳作。
以上为【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永,不假雕饰而情致自深。”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三十六引查慎行语:“信手写来,自有风致,东坡晚岁诗多类此。”
3. 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按:“‘但见东轩堪隐几,不知公子是监仓’,言外见其人之脱俗。”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写山居况味,如入画图。结语尤为情挚。”
以上为【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