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几亩荒草覆盖着古老县城的背阴处,清晨窗外明亮爽快,夜晚居室幽深宁静。
我也知道选址建屋并非永久归宿,暂且盘腿静坐,观照内心本真。
听说你携酒前来请教奇字古义,更因登高攀树助我发出细微心声。
北窗之下江面辽阔千顷,浩荡直泻而下,仿佛大地都无从立足。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的翻译。
注释
1. 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再次依韵酬答两位太守(地方长官)答应来访其新居之作。“又”表明此前已有唱和。
2. 蓬蒿:蓬草与蒿草,泛指野草,形容居所荒僻简陋。
3. 古县阴:旧县城的背阳之处,暗示地处偏僻、人迹罕至。
4. 晓窗明快夜堂深:早晨阳光照进窗户,明亮清爽;夜晚屋内幽深静谧。写居所环境之宜人。
5. 卜筑:择地建屋。典出《汉书·扬雄传》:“卜宅而居。”
6. 聊欲跏趺看此心:姑且盘腿打坐,静观本心。跏趺(jiā fū),佛教坐法,即结跏趺坐,俗称打坐。体现禅修意味。
7. 闻道携壶问奇字:听说你带着酒来向我请教古文字。典出《汉书·扬雄传》载刘棻尝从扬雄学奇字,苏轼借此自比扬雄,谦称他人来访为求学。
8. 更因登木助微音:进一步因登高树木而助我发出内心细微之声。“登木”或指登高望远,或暗喻发表言论;“微音”指心声或政见。
9. 相娱北户江千顷:北窗之下大江浩渺,千顷波光,令人怡然自乐。“相娱”,彼此为伴而悦。
10. 直下都无地可临:江水奔流直下,气势磅礴,仿佛下方已无陆地可依。极言江势之险峻开阔,亦寓心境之超脱尘俗。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属“次韵”唱和之作,回应两位地方官来访其新居。全诗融写景、抒情、哲思于一体,既描绘了居所的简朴环境,又表达了超然物外、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诗人虽身处偏远之地,却能于荒芜中见清幽,于孤寂中得自适,体现其旷达胸襟与儒释交融的思想境界。尾联以壮阔江景反衬心境之空明,意境雄浑深远,是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静老成的代表。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写居所环境——虽处“古县阴”而有“晓窗明快”“夜堂深”,一“明”一“深”,写出空间与时间的和谐美感,透露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安然接纳。颔联转入哲理思考,“非真宅”点明人生如寄,居所不过暂栖,唯有“看此心”才是根本追求,展现苏轼受佛道影响的出世情怀。颈联用典自然,“携壶问奇字”既显友情雅致,又含自嘲之意;“登木助微音”则隐约流露政治失意中仍盼知音理解的心绪。尾联境界大开,由室内转向户外,以“江千顷”“直下无地”的壮景收束,将个体心境融入天地洪流,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是苏轼贬谪诗中融通儒释、化苦为乐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旷绝俗,虽言居陋而意在高远,‘跏趺看心’‘江千顷’等语,皆见胸中丘壑。”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三十五:“语淡而味厚,次韵诗能如此,非余子可及。‘直下都无地可临’,气象宏阔,收得有力。”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卜筑非真宅’,感慨身世;‘跏趺看此心’,寄托禅悦。二句最得东坡晚岁心境。”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携壶问字,登木助音,皆宾主相得之象。末二句写景入神,似不着力而自高。”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和诗,往往于应酬中见性情,此篇尤以末联胜——以无限江流映照有限人生,而无悲慨,唯觉澄明。”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