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上天赋予他精忠报国之心,却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时机;他堂堂正正的忠魂,令过路之人都为之悲泣。
皇帝刚刚开始重用他、推举他为将(推毂),这位猿臂善射的将军却突然战死沙场(死绥)。
我含泪前来瞻仰他的画像;他宁可断头,也以竖立降旗为耻。
如今海州的老一辈抗金志士已凋零殆尽,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朝廷王师收复故土!
以上为【魏胜庙】的翻译。
注释
1. 魏胜(1120—1164):字彦威,淮阳(今江苏淮安)人,南宋抗金名将。曾率义军收复海州(今连云港),屡败金兵,后在楚州(今淮安)之战中因援绝战死,谥“忠壮”。
2. 天与精忠不与时:上天赐予他忠诚之心,却不给他建功立业的时机。“与时”指逢时、得遇明主与良机。
3. 堂堂心:光明磊落、忠义凛然之心。
4. 推毂(gǔ):原指推车前进,古时帝王任命大将,亲为推车毂,后喻举荐、委以重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
5. 猿臂将军:形容臂长善射,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称李广“为人长,猿臂”。此处指魏胜骁勇善战。
6. 死绥:古代军法,“军败曰绥”,“死绥”指战败时宁死不退,以身殉国。《左传·襄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死绥,虽欲勿哭,安得而不哭?”
7. 断头公:指宁可被斩首也不投降的魏胜,“公”为敬称。
8. 降旗:投降的旗帜,竖降旗即投降。
9. 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魏胜曾在此组织义军抗金,是南宋北方抗金前沿。
10.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指平定、收复失地。
以上为【魏胜庙】的注释。
评析
刘克庄《魏胜庙》是一首沉痛悼念抗金英烈魏胜并抒发家国之恨的咏史诗。诗中高度赞扬魏胜“精忠不与时”的悲剧命运与“断头耻降”的民族气节,同时借“海州故老凋零尽”暗讽南宋朝廷长期苟安、北伐无期。尾联“重见王师定几时”以绝望之问收束,既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对现实的控诉。全诗情感激越,用典精准,语言刚健,体现了刘克庄作为南宋后期爱国诗人对恢复中原的深切期盼与对忠烈精神的崇高礼赞。
以上为【魏胜庙】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以“天与精忠不与时”点出魏胜悲剧的核心——非才不足,乃时不与!一句“堂堂心在路人悲”,将个人命运升华为民族集体哀思。颔联“龙颜帝子方推毂,猿臂将军忽死绥”形成强烈反差:皇帝刚欲重用,将军却已殉国,“方”与“忽”二字凸显命运之残酷。颈联转写诗人自身情感:“洒泣瞻像”是敬,“断头耻降”是赞,一己之泪与千古之节交相辉映。尾联陡然拉回现实:“海州故老凋零尽”暗示抗金力量日渐消亡,“重见王师定几时”以问作结,语气沉痛至极——非不知难,而是明知无望仍不甘心。全诗无一字写景,纯以情贯之,悲壮激昂,深得杜甫咏史诗之神髓,堪称南宋爱国诗中的血泪之作。
以上为【魏胜庙】的赏析。
辑评
1.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一:“魏忠壮公守海州,百战不屈,余过其庙,感而赋诗,‘断头公耻立降旗’,实录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三十二:“后村此诗,气骨苍劲,‘天与精忠不与时’一语,足为千古忠臣吐气。”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死绥’‘断头’二语,凛凛有生气;末句问王师,悲愤尤深,非徒吊古也。”
4. 当代·钱仲联《后村诗话校注》:“刘克庄屡咏魏胜,盖以其孤忠绝援而死,影射南宋自毁长城。此诗结语,实为对苟安政策之痛切诘问。”
以上为【魏胜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