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霜降时节水流回归深谷,秋风扫过落叶重归山林。
时光渐渐接近年终,万物都回归其本源。
为何我这被贬南方的迁客,五年过去仍未能归还?
命运困顿本是命中注定,时间久了内心反而更加安宁。
也曾扪心自问,静坐沉思暗自言语:
离开京城固然不快乐,但即便归乡也未必欢欣。
何必自寻烦恼,舍弃容易的去追求艰难。
以上为【岁晚】的翻译。
注释
岁晚:年终
南迁客:指元和十年(815)被贬江州司马
五年:从815年贬谪到819年作此诗
命屯:命运困顿(《易经·屯卦》“刚柔始交而难生”)
分已定:天命注定
以上为【岁晚】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白居易贬谪江州期间对命运思考的深刻写照。全诗以自然物候起兴,通过“水返壑”“木归山”的宇宙规律,反衬“南迁客未还”的人生悖论。诗人经历五年贬谪后,在“命屯分已定”的认命中获得“心弥安”的精神解脱,最终在“去国”与“归乡”的双重否定中,建构起“不苦求”的中道哲学。这种将庄子“安命”思想与儒家“乐天”观念融合的人生态度,标志白居易独善其身思想的成熟。
以上为【岁晚】的评析。
赏析
比兴手法:前四句自然景象与后八句人生感悟形成完整比兴系统,“返壑”“归山”为“复本源”作铺垫
心理描写:通过“心与口”“私自言”的内省式对话,展现从困惑到解脱的心路历程
哲理升华:在“去国非乐”与“归乡非欢”的辩证思考中,突破传统“归乡”叙事模式
语言艺术:“冉冉”“何须”等口语化词汇的运用,体现白诗平易近人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岁晚】的赏析。
辑评
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此诗可视为白居易江州时期思想转变的关键文本。‘日久心弥安’较之《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慨,显见其已从初期激愤转向中年通透,这种心态调整直接影响其后‘中隐’理论的形成。”
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在‘物皆复本源’与‘独未还’的矛盾中,诗人完成对自身命运的哲学观照。此种将个体遭遇纳入宇宙规律的思考方式,实为宋人‘格物穷理’之先声。”
杜晓勤《白居易诗歌艺术研究》:“该诗结句‘舍易求其难’化用《老子》‘难易相成’的辩证思维,但将道家智慧转化为处世箴言,这种世俗化改造正是白诗影响深远的重要原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延论:“白乐天‘五年未还’之叹,非仅指地理位移,更暗含对政治中心的疏离。其‘归乡未必欢’的清醒认知,体现中唐士人对仕途本质的深刻洞察。”
以上为【岁晚】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