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逐禅僧,林下学楞伽。又不随道士,山中炼丹砂。
百年夜分半,一岁春无多。何不饮美酒?胡然自悲嗟。
况在名利途,平生有风波。深心藏陷阱,巧言织网罗。
举目非不见,不醉欲如何。
翻译
薤叶上的朝露转瞬即逝,木槿花枝留不住昨日的芳华。你如今的境遇正如此景,人生匆匆光阴有限。
既不追随禅僧,去山林间修习《楞伽经》;又不追随道士,入深山炼制丹砂。
人生百年已夜半过半,一年之中春光无多。为何不痛饮美酒?为何还要空自悲叹。
酒被称作销愁良药,神速功效无与伦比。一杯驱散世间烦忧,两杯回归天地和谐。
三杯下肚酩酊大醉,或笑或狂任我放歌。浑然自在又兀自傲然,我怎知还有其他妙法。
何况身处名利之途,平生难免遭遇风波。人心深处暗藏陷阱,巧言令色编织网罗。
这些明明举目可见,若不沉醉又能如何?
以上为【劝酒寄元九】的翻译。
注释
元九:元稹排行第九,故称
薤叶:薤草叶片,常喻生命短暂
槿枝:木槿枝条,其花朝开暮落
楞伽:佛经《楞伽经》,禅宗重要经典
炼丹砂:道教炼丹术
夜分半:夜半,喻人生过半
反天和:回归自然和谐状态
陶陶:欢乐状
兀兀:傲然独立状
以上为【劝酒寄元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朝露”“槿花”的易逝意象起兴,通过“不逐禅僧”与“不随道士”的双重否定,确立以酒解忧的生命态度。诗中构建“一杯驱世虑,两杯反天和,三杯即酩酊”的递进结构,展现酒作为精神媒介的三重境界。尾段直指名利场的险恶,以“不醉欲如何”的反诘,将个人饮酒升华为对黑暗现实的消极抵抗。
以上为【劝酒寄元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元和年间(约815年),时元稹遭贬江陵,白居易亦身处政治低谷。全诗在劝酒表象下蕴含三重深意:前八句以自然物象与宗教选择的否定,确立及时行乐的生命哲学;中段通过饮酒三境界的铺陈,展现从世俗超脱到精神自由的升华过程;末六句“深心藏陷阱”等直白揭露,将个人饮酒与官场险恶相联系,形成“醉是清醒”的悖论修辞。诗中“陶陶复兀兀”的矛盾状态,恰是白居易“中隐”思想的诗意呈现,其在放达与坚守之间建立的平衡,开创了后世“诗酒人生”的文人传统。
以上为【劝酒寄元九】的赏析。
辑评
明·唐汝询《唐诗解》:“乐天此作,表面劝酒,实为刺世。末段‘深心’‘巧言’四语,道尽官场险巇。”
清·王若虚《滹南诗话》:“白傅《劝酒》诗,豪宕中寓悲凉,‘举目非不见’五字,尤见宦海沉痛。”
清·赵翼《瓯北诗话》:“元白唱和诸作,此篇最见性情。‘三杯即酩酊’一段,真率处逼近陶渊明。”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诗中‘既不逐禅僧’四句,反映中唐士人于释道外另寻精神出路之时代特征。”
以上为【劝酒寄元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