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攀树求鱼本不可得,循鱼寻炙或能成功。
与其病发后寻求良药,不如醉饮时推却巨觥。
灵芝无根不必强种,蟠桃有实岂难滋生?
承蒙君厚爱情谊非浅,一草一木皆得自然荣华。
以上为【代书答淮南宪张司封】的翻译。
注释
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犹缘木而求鱼也”,喻方向错误
缘鱼求炙:由鱼寻求烤鱼,喻顺应事物本性
大觥:大型酒器,《诗经·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芝草无根:三国虞翻“芝草无根,醴泉无源”,喻自然天成
蟠桃有实:《山海经》“蟠木千里,其实如桃”,喻道法自然
以上为【代书答淮南宪张司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缘木求鱼”与“缘鱼求炙”的对比开篇,揭示方法选择对结果的决定性作用。颔联“病后求药”与“醉时辞觥”形成强烈对照,强调防微杜渐的处世哲学。颈联“芝草无根”“蟠桃有实”化用道家典故,阐明万物自有其性的自然观。尾联以“一芥还同一芥荣”作结,将深厚情谊归于平淡自然,体现邵雍“以物观物”的理学思想。
以上为【代书答淮南宪张司封】的评析。
赏析
全诗蕴含三重哲学维度:认知维度(前两联的方法论)、存在维度(颈联的本体论)、境界维度(尾联的价值论)。邵雍巧妙运用“病-药”“醉-觥”的因果关系,“芝草-蟠桃”的生成原理,将《易经》“慎始慎终”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熔铸一炉。特别是“一芥还同一芥荣”的结句,既是对友人厚爱的淡然回应,更是其《皇极经世》“物各付物”思想的具体实践——在承认万物差异性的同时保持各自的本真状态,这种“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正是北宋理学精神的诗意呈现。
以上为【代书答淮南宪张司封】的赏析。
辑评
明·薛瑄《读书录》:“康节(邵雍)‘缘鱼求炙’之喻,较孟子‘缘木求鱼’更进一境,见得随事顺理功夫。”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芝草无根’二语,实为伊川(程颐)‘体用一源’先声,可见百源学派影响。”
近代·钱穆《宋明理学概述》:“此诗可见邵雍将《周易》‘慎辨物居方’思想化为日用智慧,开南宋理学诗先河。”
当代·陈来《宋明理学》:“‘一芥还同一芥荣’体现的平等观,与张载‘民胞物与’共同构成宋代士人的宇宙情怀。”
以上为【代书答淮南宪张司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