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月苍鹰出笼狩,草枯雉兔正肥壮。
解绦听令随指顾,百次扑击无漏网。
鹰翅迅疾如疾风,鹰爪锋利似铁锥。
本为捕鸟天生成,今被人用做工具。
何以驯服至此境?妙法其实极易明:
掌握其顺逆习性,关键控制饥饱时。
不可让它长久饱,不可让它长久饥。
饥则无力难搏击,饱则背主高飞离。
趁饥放纵其捕猎,未饱须系控制绳。
因此鹰之功与劳,尽被人类坐享之。
圣主驾驭天下才,方法与此正相似。
俗语之中藏智慧,我从猎师处闻知。
以上为【放鹰】的翻译。
注释
出笼:秋季驯鹰开始狩猎,《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鹰乃祭鸟”。
下韝:韝(gōu)为皮制臂套,取下即放鹰捕猎。
向背性:指鹰的顺从与叛逆双重性格。
絷维:系缚,《诗经》“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猎师:专业驯鹰人,代指民间实践智慧。
以上为【放鹰】的注释。
评析
此诗表面写驯鹰技巧,实则以鹰喻人,揭示权力掌控的平衡艺术。白居易将儒家“中庸”思想与法家“术势”理论熔于一炉,通过“饥饱术”的辩证关系,阐发其对人才管理的政治智慧。全诗语言质朴而哲理深刻,体现中唐讽喻诗“言浅思深”的特质。
这首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哲理佳作,其价值在于通过驯鹰这一微观场景,揭示了宏观政治中权力平衡的永恒命题。诗人将先秦诸子的统治智慧转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既体现了中唐文人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也展现了唐诗由浪漫抒情向理性思考的深刻转型。
以上为【放鹰】的评析。
赏析
寓言结构的双重隐喻
前十六句细致描写驯鹰过程,看似客观记录,实为政治隐喻铺陈:“鹰”象征人才,“饥饱”对应赏罚,“爪翅功”暗喻建功立业。最后四句点明“圣明驭英雄”的主旨,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与《韩非子》“驯乌获之术”异曲同工。
辩证思维的诗化表达
“不可长饱/长饥”的训鹰要诀,实为儒家“宽猛相济”与法家“二柄”(赏罚)思想的诗化呈现。白居易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的生动对比,揭示了管理中的度的重要性。
新乐府精神的体现
全诗以“鄙语不可弃”作结,彰显诗人对民间智慧的重视。这种将猎师经验升华为治国哲理的写法,与其《策林》中“以人为本”的政治主张一脉相承,体现新乐府运动“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以上为【放鹰】的赏析。
辑评
明·唐汝询《唐诗解》:“乐天此诗真得驭将之道,较杜牧《原十六卫》更为直切,末句尤见其俯仰世态之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以猎事喻政术,汉贾谊《治安策》已发其端,白傅则更以俚语明至理。”
近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白居易常以日常事物喻政治,此诗可与《驯犀行》并读,皆中唐讽喻诗精品。”
以上为【放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