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初升的太阳照上城头,乌鸦开始翻飞;郊外路上雨后初晴,积泥已深到淹没车轮。
寒气侵袭,冻得楼阁如玉般凝结,身上起满寒栗;雪光闪烁,如同银海晃动,令人眼花目眩。
蝗虫尸骸被深埋入地下,恐怕已达千尺之深;越冬的小麦连绵如云,又有几户人家能丰收在望?
我年老多病,不禁感叹自己诗才衰退,只能空自吟诵《冰柱》这样的奇险之诗,追忆唐代诗人刘叉。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北臺:密州城北的高台,又称“超然台”,苏轼曾修葺并作《超然台记》。
2. 初日始翻鸦:清晨阳光初照,栖息的乌鸦开始活动。翻,指飞动。
3. 晴泥已没车:雨雪融化后道路泥泞,泥土深厚到淹没车轮,形容行路艰难。
4. 冻合玉楼:形容寒冷至极,楼阁仿佛被冰封如玉。一说“玉楼”为道家所称肩骨之称,此处或双关。
5. 寒起粟:因寒冷而皮肤起鸡皮疙瘩。粟,小米,比喻细小颗粒。
6. 光摇银海:雪光耀眼,如同银色大海波动。银海,道家称眼为银海,亦可指雪原。
7. 眩生花:因强光刺激眼睛而产生幻觉,眼前发花。
8. 遗蝗入地应千尺:夸张说法,言去年蝗灾严重,蝗虫死后被深埋于地下,雪厚覆盖,似达千尺。反映灾情之重。
9. 宿麦连云:越冬小麦长势茂盛,远望如云连天,象征来年可能丰收。
10. 《冰柱》忆刘叉:刘叉为中唐诗人,以奇险诗风著称,《冰柱》为其代表作,描写冰凌奇景。苏轼借此表达对雄奇诗风的追慕与自身难以企及的感慨。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题中“北臺”即密州北城之台。全诗写雪后初晴之景,融自然景象与个人感慨于一体,既描绘了严寒雪景的壮美与荒凉,又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自身年迈体衰、诗力衰退的无奈。前两联重写景,以工笔刻画雪后清晨的视觉与体感;第三联转写农事,由雪及灾,体现士大夫的忧民情怀;尾联则转入自我反思,借古喻今,流露出对诗歌创作高峰的向往与当下才情减退的怅惘。整体风格沉郁苍劲,兼具写实与象征,是苏轼中期七律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从宏观视角切入,描绘雪后清晨的动静之景:城头初阳、乌鸦翻飞,陌上泥深没车,既有视觉画面,又暗含出行艰难之意,为全诗奠定清冷基调。颔联转入微观感受,“冻合玉楼”与“光摇银海”对仗精工,意象瑰丽奇崛,兼用道家术语,增强神秘感与张力。“寒起粟”与“眩生花”直写身体反应,使读者感同身受。颈联笔锋一转,由景入事,关注农耕民生,“遗蝗”与“宿麦”形成强烈对比:一面是昔日灾害的沉重记忆,一面是未来丰收的微弱希望,体现出诗人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意识。尾联收束于自我抒怀,以“老病”“诗力退”坦承身心衰退,却仍不忘吟咏,借刘叉《冰柱》这一险韵奇篇自况,既显谦抑,又藏不甘。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用典于一体,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心系百姓、不忘文艺追求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冻合玉楼’‘光摇银海’,用道书语而不觉其僻,此等句非学力不能。”
2. 《宋诗钞·东坡诗钞》引汪师韩语:“此诗格律精严,气象浑成,虽写寒苦,不落衰飒,公在密州时忧民之作也。”
3. 《御选唐宋诗醇》评:“前四句写雪景奇丽,后四句感时伤老,而遗蝗宿麦一联,具见仁人用心。结语以刘叉自比,亦寓倔强之意。”
4.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遗蝗入地应千尺’,语似夸张,实含沉痛;‘宿麦连云’则微露慰藉,诗人之情,正在反衬之间。”
5.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诗起结俱见怀抱,中四句极工秀而有骨力,所谓刚健含婀娜也。”
以上为【雪后书北臺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