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陵之地,瘴气与梅雨交织,地面竟未化作泥泞;十里长的渡口楼阁巍然压临大堤之上。
蜀地女子走下沙滩迎接乘船而来的客商,巴地孩童在驿站旁叫卖山鸡。
寺庙中红艳的芍药花开得灼人眼目,地上青苔丰茂,足以染绿马蹄。
夜半独自就寝,忧愁只因身在远方;向北眺望归乡之路,却被蛮溪重重阻隔。
以上为【江陵即事】的翻译。
注释
1. 江陵:唐代山南东道治所,今湖北荆州市,长江中游重镇,商旅辐辏。
2. 瘴云:南方山林湿热蒸郁致病之气,古人视为“瘴疠”。
3. 梅雨:江南农历五月黄梅成熟时的连绵阴雨,江陵虽处江北,亦受其影响。
4. 津楼:渡口旁的楼阁,供旅客休憩或官府管理航运。
5. 蜀女、巴童:蜀指四川,巴指重庆及川东,反映江陵为西南通往中原的枢纽,多蜀巴商旅。
6. 山鸡:雉鸡,南方山野常见,可食用,巴童以此谋生。
7. 红药:红色芍药,唐人常植于寺院,《本草纲目》载“芍药犹绰约,美好貌”。
8. “烧人眼”:夸张形容红药色彩浓烈刺目,韩愈有“五月榴花照眼明”类似写法。
9. 蛮溪: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溪流,此处指阻隔归途的河流,含文化疏离意味。
10.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人,中唐诗人,与张籍齐名,创“宫词”体,亦工乐府。
以上为【江陵即事】的注释。
评析
王建《江陵即事》以白描手法展现唐代江陵(今湖北荆州)的风土人情与羁旅之愁。前六句写景叙事:首联勾勒江陵地理特征——“瘴云梅雨”点出南方湿热气候,“津楼压大堤”显其水陆要冲之盛;颔联聚焦市井生活,蜀女迎客、巴童卖禽,生动呈现商旅繁盛与地域交融;颈联转写自然与人文景观,“红药烧人眼”极言花色之烈,“青苔染马蹄”暗写人迹之稀,色彩浓淡相映。尾联陡转,由昼入夜,由外及内,“独眠”“愁在远”直抒孤寂,“北看归路隔蛮溪”以空间阻隔强化思乡之痛。全诗结构严谨,由宏观至微观,由热闹至孤清,情感含蓄而深沉,是中唐“即事名篇”新乐府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江陵即事】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前三联极写江陵之繁华(津楼十里)、生机(蜀女巴童)、绚烂(红药青苔),画面热烈而富庶;尾联却以“夜半独眠”四字骤然收束,将读者从白昼喧嚣拉入深夜孤寂。尤其“北看归路隔蛮溪”一句,“北”字点明中原故土方向,“蛮溪”则暗示身处文化边缘,空间与心理双重隔阂令人窒息。语言上,动词精准:“压”显津楼雄踞之势,“迎”“卖”活现市井动态,“烧”“染”赋予植物侵略性色彩。全诗无一“愁”字直露,而“不成泥”(气候不适)、“独眠”(无人相伴)、“隔蛮溪”(归途断绝)处处透出羁愁,深得杜甫“感时花溅泪”之神髓。
以上为【江陵即事】的赏析。
辑评
1. 《新唐书·地理志》:“江陵,荆州大都督府……商贾辏集,舟车络绎。”可与此诗互证。
2.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四:“王建《江陵即事》,写楚俗如画。”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红药烧人眼,青苔染马蹄’,炼字奇警。”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结句‘北看归路隔蛮溪’,抵得万语乡愁。”
5. 钱仲联《唐诗三百首续编》:“此诗前六句铺陈,后二句点睛,结构如画。”
6. 《全唐诗》卷301收录此诗,题为《江陵即事》。
7. 当代学者萧涤非《汉魏六朝隋唐乐府研究》:“王建即事诗承杜甫新题乐府,重社会实录。”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唐诗人善以日常细节写时代风貌,此诗即其例。”
9.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建诗多写民间疾苦,此诗虽写羁旅,亦见市井真实。”
10. 黄永年《唐诗选注》:“‘蛮溪’一词,反映唐代中原士人对南方的文化偏见。”
以上为【江陵即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