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三月的京城街道,料峭轻寒。
如锦的细雨绵绵,久久不肯停干。
随风飘来了卖花人的叫卖声,是春兰。
它的一种清雅芬芳,胜过麝香与檀木。
面对这春兰,我忆起了遥远的故乡。
(想起)亲手折下红色兰草的情景,此刻却不忍回看。
还记得那一年的寒食节夜晚,那份幽会的欢愉。
心爱之人,就掩映在沁人的花香与她如云的鬓发之间。
以上为【南乡子 · 咏春兰】的翻译。
注释
玉街:指京城华美的街道。
锦雨:如丝锦般华美纤细的雨。
麝檀:麝香与檀香,均为名贵香料,气味浓烈。此处用以反衬春兰清香的幽雅。
家山:故乡。
红苕:此处指红色的兰花。苕,本意为凌霄花,但在此词中,结合词牌与上下文,应作“兰苕”解,即兰花。诗词中常以“兰苕”泛指兰花。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冷食,是古代重要的春季节日。
以上为【南乡子 · 咏春兰】的注释。
评析
此词名为“咏春兰”,实则是借物抒怀,通过春兰引发对故乡与往昔恋情的深切追忆。全词结构精巧,由景入情,由今及昔,复又回归现实。上阕写眼前之景,开篇“玉街寒”、“锦雨”营造出清冷湿润的春日氛围,为春兰的出现铺设背景。随后以“卖花声”自然引出咏物对象“春兰”,并以“胜麝檀”盛赞其清芬脱俗。下阕笔锋陡转,“对此”二字将词意从咏物引向抒情,直抒“忆家山”之怀。“手折红苕”是回忆的开端,“不忍看”则道尽如今身处异乡的酸楚。结尾三句,记忆的闸门彻底打开,聚焦于“那年寒食夜”的“幽欢”,以“人在花香鬓影间”这一极具画面感的细节收束,将春兰之香、恋人之美与青春之欢融为一炉,而所有的美好都凝固在回忆中,反衬出当下的孤寂与怅惘。
以上为【南乡子 · 咏春兰】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真挚深婉的情感与虚实相生的手法。陈维崧作为阳羡词派宗主,其词风虽以雄浑豪放为主,但此作却展现出其深婉细腻的一面。词人咏物而不滞于物,春兰既是引发情感的媒介,其“清芬”特质也成了美好往事与高洁情感的象征。词中时空交错,现实的“玉街寒”与记忆中的“家山”、“寒食夜”形成冷暖对比,极大地拓展了情感空间。结尾“人在花香鬓影间”一句,造语精工,意象朦胧而优美,将瞬间的美好定格为永恒,足以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全词语言清丽,情韵悠长,在淡淡的忧伤中,流淌着对逝去美好的无限珍视,是一首情致深婉的佳作。
以上为【南乡子 · 咏春兰】的赏析。
辑评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其年(陈维崧字)小令,亦不乏佳制……《南乡子·咏春兰》云:‘还记那年寒食夜,幽欢。人在花香鬓影间。’幽情逸韵,令人挹之不尽。”
近代·卢前《饮虹簃论清词百家》:“迦陵(陈维崧号)词,壮柔并擅。《南乡子》一阕,由春兰忆及闺人,‘花香鬓影’四字,写尽温柔,是豪放人作婉约语,弥觉动人。”
现代学者 严迪昌《清词史》:“陈维崧的这类忆旧小令,往往能在短幅中藏无数转折。……《咏春兰》从京华春寒的实景,到卖花声的触发,再到故乡情事的追忆,层析极为清晰,而情感也随之愈转愈深。”
以上为【南乡子 · 咏春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