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风露滋,靡靡尘霭屏。已忻庐舍清,未苦裘褐冷。
眠食味尤嘉,起坐日尚永。虚天照积水,精鉴出幽矿。
石莹见山棱,林疏觉窗囧。黄花宿蕊破,艳艳晨妆靓。
况同亲戚欢,讵匪田野幸。俱醉任栖鸦,烛炬尚可秉。
翻译
清冷的风露渐渐弥漫,纷乱的尘埃雾气已然消散。
我已欣喜于屋舍的清爽,还未因衣衫单薄而感到苦寒。
睡眠与饮食都觉滋味甘美,起身闲坐,感到白日渐长。
澄澈的天空映照着积水,宛如一面从幽深矿藏中取出的明镜。
岩石莹润,显露出山峦的棱角,林木稀疏,觉得窗户也格外明亮。
菊花昨夜含着的花苞已然绽放,在清晨妆扮得明艳动人。
我屡屡追寻远处小径传来的花香,总是爱那青苍池塘中的倒影。
这美好的色彩为谁而鲜艳?是为慰藉我这贫寒书斋中的寂静。
依照家传古法酿制的浊酒已经出炉,从别处购来了稀有的果品。
烹制了鲜美肥嫩的新兔肉,还进献了外形丑怪的长螃。
在幽静闲适中,我格外看重时节变换,年纪渐老,愈发珍惜眼前景物。
饮酒唱和,兴致不减,比拟讽喻,诗思仍在驰骋。
更何况能与亲友一同欢聚,这岂不正是田野乡居的幸事?
大家都尽情醉倒,任凭乌鸦归巢栖息;只要烛火尚明,欢宴便可继续!
以上为【九月九日】的翻译。
注释
靡靡尘霭屏:靡靡,纷乱、零散的样子。屏,排除、消散。
未苦裘褐冷:裘褐,粗陋的御寒衣服,代指贫寒。
起坐日尚永:日尚永,感觉白昼时间还很长。这是心境闲适的体现。
精鉴出幽矿:精鉴,明亮的镜子。幽矿,幽深的矿藏。此句喻指天空与积水相互映照,如同宝镜,澄澈无比。
林疏觉窗囧:囧,明亮的样子。因树叶凋落,室内显得更明亮。
黄花宿蕊破:黄花,菊花。宿蕊,昨夜未开的花苞。
寒醅出家法:寒醅,冬季酿造、可供饮用的酒。家法,家传的酿造方法。
丑怪荐修螷:修螷,一种长形的螃蟹。螷,同“蟚”,蟹的一种。
献酬兴未薄:献酬,指饮酒时互相敬酒。兴未薄,兴致不减。
比讽思犹骋:比讽,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作诗。思犹骋,文思仍在奔涌。
讵匪田野幸:讵匪,岂非。
以上为【九月九日】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曾巩于重阳节写下的一首感怀之作。它一改传统重阳诗作的悲秋或思亲基调,展现了一种于清贫简朴的乡居生活中自得其乐、安时处顺的豁达心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高气爽的自然景物,并详细记述了节日的家宴场景,将寻常的景物与琐事点染得充满理趣与温情。诗中“为谁佳色鲜?慰我贫斋静”一句,是物我交融的深刻体现,也揭示了诗人内在精神的自足与强大。全诗语言质朴而凝练,情感真挚而平和,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诗歌尚理、内省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特点。
以上为【九月九日】的评析。
赏析
结构清晰,情景交融:诗的前半部分(从开头至“慰我贫斋静”)着力描写秋日清爽明净的景物,由宏观至微观,由视觉至嗅觉,层次分明,并在景中融入“已忻”、“未苦”、“频爱”等主观感受,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后半部分(从“寒醅出家法”至结尾)转入对家宴和欢聚场景的记述,情由景生,自然流畅。
善用白描,意象清新:诗人不事雕琢,用朴素的言语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如“虚天照积水,精鉴出幽矿”、“石莹见山棱,林疏觉窗囧”,将秋日的澄澈、疏朗刻画得入木三分。“黄花宿蕊破,艳艳晨妆靓”则赋予菊花以动态的生命感,清新可爱。
情理相生,境界高远:此诗最可贵之处在于其体现的精神境界。诗人身处“贫斋”,却能发现并欣赏自然与生活之美,从“眠食味尤嘉”的日常中体味真趣。他将佳景视为对自己的慰藉,将亲朋欢聚视为田野之幸,这种安贫乐道、善于从平凡中寻找诗意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宋代理学影响下的哲思与超脱。
结尾旷达,余味悠长:“俱醉任栖鸦,烛炬尚可秉”一句,将欢聚的兴致推向高潮,表现出不拘形迹、尽兴而乐的旷达情怀,与苏轼“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具感染力。
以上为【九月九日】的赏析。
辑评
《宋诗钞·元丰类稿钞》:
“南丰诗则专学欧、梅,得其深婉恬淡之致。如此篇,字句清峻,而气体安和,不事艰险,而风骨自高。”
(评语指出曾巩诗风深受欧阳修、梅尧臣影响,风格深沉婉转、恬静淡雅,本诗即体现了这种不刻意求险求怪,而自然高洁的风骨。)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曾子固诗,情理俱足,不装点而姿态自佳。其《九月九日》等作,质而有味,淡而实腴,宋诗之正宗也。”
(评语认为曾巩的诗情感与理趣兼备,不加雕饰而自然美好。本诗质朴而有深味,平淡而内容充实,是宋诗的典范之作。)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曾南丰诗,如《九月九日》‘虚天照积水’数语,意境清迥,能于欧、苏、王外别立一宗。”
(评语称赞本诗中“虚天照积水”等句,意境清幽高远,认为曾巩能在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家之外,自成一家。)
以上为【九月九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