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万物盛壮之后必然走向衰老,这是事物本性自然的规律。
我年岁已近四十,怎能没有白发出现?所悲叹的是在道德学业上成就太少,埋没于俗务而无其他建树。
深恐岁月流逝志气衰颓,让平生志向白白抛弃。
看到白发足可自我警醒,若强行拔除反而违背天理。
不如留作镜中的箴言,朝夕提醒自己勤勉不怠。
以上为【初见白髮慨然感怀】的翻译。
注释
1. 性理:事物本性规律
2. 垂四十:接近四十岁
3. 华颠:白头
4. 道业:道德学问的修习
5. 汨没:埋没
6. 佗贤:其他贤能之处
7. 宿心:平素的志向
8. 弃捐:抛弃
9. 自儆:自我警示
10. 乾乾:自强不息貌
以上为【初见白髮慨然感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理性观照取代传统悲秋叹老的情绪宣泄,通过"壮必老"的哲学认知化解对白发的焦虑。前四句以自然规律接纳生理变化,中四句转而对"道业寡"进行深刻自省,后四句升华出"留铭自儆"的积极态度,在顺应自然与奋发有为之间构建辩证统一的生命观。
以上为【初见白髮慨然感怀】的评析。
赏析
司马光此诗展现北宋士大夫特有的理性精神与内省品格。开篇"万物壮必老"以《周易》"穷则变"的哲学观破题,与同期《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的史笔形成思维同构。"所悲道业寡"的反思超越个体衰老焦虑,直指儒家"立德立功"的价值核心,与范仲淹"忧道不忧贫"相呼应。尾联"鉴中铭"意象尤妙,既实指铜镜中的白发映像,又暗合其主持编修《资治通鉴》的史家身份,将生理征兆转化为道德镜鉴。全诗在五古质朴形式中注入《易》理精髓,实现从感怀到哲思的升华。
以上为【初见白髮慨然感怀】的赏析。
辑评
1.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君实此诗理致精深,‘拔之乃违天’五字,较白傅‘镜中莫叹鬓毛丝’更见理境”
2. 清·厉鹗《宋诗纪事》:“‘留为鉴中铭’与陶公《荣木》诗‘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同一警策”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温公诗如‘所悲道业寡’句,可见北宋诸儒切实学问处”
4. 钱钟书《谈艺录》:“司马光‘视此足自儆’与王安石‘青山扪虱坐’皆能于琐事见理趣”
5. 程千帆《古诗考索》:“此诗将道家顺化思想与儒家进取精神熔铸一炉,体现宋型文化特质”
以上为【初见白髮慨然感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