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太守本是朝廷的精英官员,具备应对天子咨询的才干。
若非因孝养母亲之故,岂会驾着使车来到此地。
明察秋毫如清水照影,处理繁难事务似利刃劈柴。
清廉之风远扬千里之外,不独独存在于这座高台。
以上为【清风臺】的翻译。
注释
1. 清风臺:古代颂廉建筑,常见于各地州府
2. 金闺客:指翰林院官员,谢朓《始出尚书省》"既通金闺籍"
3. 板舆恋:孝养父母,潘岳《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
4. 使车:刺史车驾,《汉书·隽不疑传》"乘传车至京师"
5. 水鉴秋毫:《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 霜锋错节:《后汉书·虞诩传》"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以上为【清风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司马光赠地方官员的颂德之作,在传统酬赠题材中寄寓其吏治思想。全诗以"金闺客"的中央官员身份与"使车来"的地方任职形成对照,通过"水鉴秋毫"的明察意象与"霜锋错节"的干练隐喻,构建出理想官员的完整画像。尾联"清风千里"的空间拓展,既切合"清风台"的建筑命名,又超越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影响力的象征,展现北宋士大夫"修身治平"的政治理想。
以上为【清风臺】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递进:首联以"金闺客"的清华身份与"应对才"的中央素养,为地方官形象奠定高起点;颔联巧妙用"板舆"孝道典故解释外任缘由,在仕隐矛盾中确立道德正当性;颈联通过"水鉴"的静态映照与"霜锋"的动态劈斩,形成明察与决断的吏治能力互补;尾联更以"千里"空间尺度超越"高台"物理存在,将个体政绩升华为普遍治道。司马光特别注重经典典故的化用,"水鉴"融合孟子"明察"与庄子"止水"意象,"霜锋"糅合《后汉书》"利器"典故与《庄子》"庖丁解牛"哲理,这种将经史智慧融入现实政治的笔法,正是其《资治通鉴》"鉴往知来"思想在诗歌领域的映射。
以上为【清风臺】的赏析。
辑评
1.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君实《清风臺》'非因板舆恋,宁驾使车来',深得《孝经》'移孝作忠'大义,可与其《温公家范》相发明。"
2.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水鉴秋毫尽,霜锋错节开'一联,既见吏才复显学问,较白乐天'剖章析句'更见政治家气度。"
3.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结句'不独此高台'五字,化实为虚,与范文正'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同一运笔。"
4.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通篇以'清'字为骨,前六句暗写清风之由,结句明点清风所被,章法严密若此。"
5.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水鉴霜锋之对,既工且切,可见司马温公不仅史学精深,诗学亦自不凡。"
以上为【清风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