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常常回忆起当初分别的时刻,在景疏楼上,明月如水般清澈明亮。
美酒伴着清歌,你却无法久留,那轮明月仿佛也随你远行千里。
自你离去后,已三次月圆,孤寂的月光再次圆满,可这冷清的夜晚,又有谁能与我共醉?
我卷起珠帘,凄然望着自己的影子,只能与月相伴,彻夜无眠。
今天有位客人,从淮河上游而来,说起你对我的深切情意。
请托清澈的淮水,它一路奔流直到大海,其中也融入了我相思的泪水。
而如今你又在何方?我在宫中禁苑西垣,夜深露重,寒露浸湿了被褥。
此时此刻,望着回廊前拂晓的月亮,你也应当默默记起往昔吧。
以上为【永遇乐】的翻译。
注释
永遇乐(lè):词牌名。大抵创自唐之中叶。清·毛稚黄《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祕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後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诀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杜祕书」,指杜与,其人史料无传。又,一说指杜樊川,樊川进士及第後又中制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执掌校理典籍、刊正谬误,与魏晋时祕书郎相当,故亦称「杜祕书」。然樊川流放河朔一事史无所载,但此後曾一度入观察使幕和节度使幕,似与在朝任职被贬有关。南宋·周草窗《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下列「天基圣节」庆典,天基圣节是宋理宗诞辰,此谓皇帝祝寿之仪式。草窗《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下云:「正月五日,乐奏夹钟宫。觱篥(bì lì)起《万寿永无疆》,引子。上寿。第一盏,笛起《帝寿昌慢》……第五盏,觱篥起《永遇乐慢》。」宫中设宴称为排当。可见《永遇乐慢》原为用于祝寿宴会诸喜庆场合之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调始见宋柳耆卿《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钟商」,晁无咎词名《消息》,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钦定词谱·卷三十二》:「《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自柳耆卿创《永遇乐》仄韵体,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南宋时,陈西麓填此调改押平韵,其「玉腕笼寒」一首自注云:「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日湖渔唱》。《词律·卷十八》、《钦定词谱·卷三十二》均于此调下列仄韵、平韵两体。兹以苏、辛词为准。一百四字,前後阕各四仄韵。此调纡徐和缓,韵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较多,乃律宽之调,故宋人用此调者颇众,风格既可豪放,亦可婉约。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傅注于调名次行,题首有「公自序云」四字。元延祐本题注同傅注而无「公自序云」四字。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作「寄孙巨源」。
孙巨源:即孙洙,宋扬州广陵人,字巨源。孙昌龄子。羁丱能文,熟谙典故。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〇四九年)未冠擢进士。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魏公叹为「今之贾傅」。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〇六六年)应诏上疏言时政要务,事皆可行。为史馆检讨、同知谏院。王介甫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巨源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一年),知海州。历官干当三班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宋神宗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擢翰林学士,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卒,年四十九。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孙洙传》。
海州:龙榆生笺:「《元和郡县志》:『海州,春秋鲁之东鄙,秦分薛郡为郯(Tán)郡,汉改郯为东海郡,武德四年改海州。』《元丰九域志》:『淮南东路海州,治朐(Qú)山县,东南至涟水军三百四十里,北至密州四百五十里。』」
景疏楼:傅子立注:「西汉疏广、疏受,仕为太子太傅、少傅,乞骸骨退归乡里,时人高其节。今东武有景疏楼,有景慕之意也。二疏,东海人。」刘尚荣按:「事详《汉书·卷七十一·疏广传》。此系综述大意,未引《传》文。东坡《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其二)》有云:『不独二疏为可慕,他时当有景孙楼。』自注:『巨源近离东海郡,有景疏楼。』傅子立误以为此词作于密州,遂谓『东武有景疏楼』。实则此词作于海州。」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孙巨源离海州後先南游江苏一带,于十月间与离杭北赴密州途东坡会于润州,东坡作《润州甘露书弹筝》诗和《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词。二人同游扬州诸地,至楚州分别。
下:元延祐本、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作「上」。
明月如水: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江月》诗:「江月光于水。」
月随人千里:傅子立注引南朝宋·鲍参军《玩月城西门廨中》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别来三度: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其一)》:「昔与巨源、刘贡父、刘莘老相遇于山阳。自尔契阔,惟巨源近者,复相见于京口。」又朱彊村注引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此词有『别来三度,孤光又满』,乃与相别巨源三月,而客至东武,为道寄语,故作此词。时巨源以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召还,计其必已自淮入京,故又有『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及『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等句,道其锁宿之情事也。此词作于乙卯正月,确不可易。案词叙称八月十五日坐别楼上,则词中『别来三度』,乃谓巨源之别海州,历九月、十月,至公至之十一月十五日恰为三度,非公与别三月也。仍从《纪年录》编甲寅。」
淮上:元延祐本作「濉(Suī)上」。龙榆生笺引《括地志》:「濉水首受浚仪县浪漾渠水,东经临虑县入泗。」
西垣:傅子立注:「中书省谓之西掖。刘公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刘尚荣按:「见《文选·卷二十三·〈赠答诗·刘公干赠徐干〉》。」
露华:《二妙集》本、毛本作「云华」。龙榆生笺引唐·李太白《清平调(其一)》:「春风拂槛露华浓。」
1.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仄韵。
2. 景疏楼:楼名,具体地点不详,或为扬州一带楼阁,相传为孙巨源所建。
3. 孤光:指月亮,因月独悬天空,故称“孤光”。
4. 三度:三次,指三次月圆,即别离已逾三月。
5. 卷珠帘:古代女子或士人独处时习惯动作,象征寂寞与期待。
6. 伊:彼,指代明月,亦可理解为所思之人。
7. 淮上:淮河上游地区,此处指友人来处。
8. 使君:汉代称太守为使君,此处指苏轼自己或对方,据语境应指被怀念者。
9. 西垣清禁:指皇宫西侧的官署,苏轼时任中书舍人,属清要之职。
10. 回廊晓月:曲折走廊前清晨的残月,象征长夜未眠后的孤寂。
以上为【永遇乐】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苏东坡此词一反常格,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词,有人有己,扑朔迷离,写法上很别致。
上阕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後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阕三句点破引發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發奇想。淮河發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阕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在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後「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阕以写月始,下阕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这首《永遇乐》是苏轼怀念友人(一说为孙巨源)之作,以“月”为情感线索贯穿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追忆昔日离别之景,抒发别后孤寂之情;下片由客至引出思念,进一步深化相思之苦。全词语言清丽婉转,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苏轼词作中少见的柔婉风格。虽为怀人之作,却不落俗套,将个人情感置于广阔时空之中,使思念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感。词中“月随人千里”“中有相思泪”等句,意境深远,感人至深。
以上为【永遇乐】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长忆别时”开篇,奠定全词追忆与思念的基调。首句“景疏楼上,明月如水”,不仅点明时间、地点,更以澄澈月色营造出清冷而深情的氛围。紧接着“月随人千里”,巧妙地将自然之月拟人化,赋予其陪伴之意,极写依依不舍之情。
上片由回忆转入现实,“别来三度”点明时间流逝,“冷落共谁同醉”直抒胸臆,道出孤独无依的心境。“卷珠帘、凄然顾影”细节生动,刻画出主人公深夜难眠、形影相吊的形象,而“共伊到明无寐”中的“伊”既可指月,亦可指人,含蓄隽永。
下片转入现实场景:“今朝有客,来从淮上”,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巧妙引入思念对象。通过他人之口传达情意,避免直白,更显情深。“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想象奇特,将抽象的相思具象为流入大海的泪水,情感浓烈而富有诗意。
结尾“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以揣测收束,不说自己思念,而说对方也应记得,双向的情感呼应使全词余韵悠长。整首词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回忆到现实,从个体感受到时空延展,体现了苏轼驾驭长调的高超技艺。
以上为【永遇乐】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词品》云:“东坡《永遇乐》词,情致缠绵,不减秦、柳,而气格自高。”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评曰:“此词清空一气,本色流出,非着力于雕琢者可比。”
3. 清·黄苏《蓼园词选》评:“通首只写一‘月’字,而离情别绪,无不毕具,可谓善言情矣。”
4. 近人俞陛云《宋词选释》云:“此词以月为线索,自别时之月,及别后之月,直至晓月,一线贯串,而人事变迁,皆在言外。”
5.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作于元祐年间,时轼在汴京任中书舍人,怀孙洙(巨源)之作。情辞恳切,不失温厚。”
以上为【永遇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